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七章 遷都 (第1/3頁)

搖搖-欲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撤銷了丞相一職。相當於一個國家只有各部委,沒有總理了。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再大,也不可能忙的完所有事情。朱元璋什麼事都喜歡親力親為,朱棣卻沒有他那麼足的精神,所以現在又弄了一個內閣,也就是秘書處。

在皇帝霸道的時候,內閣初創,沒有實權,也還不具備後來的權勢。

解縉今年才三十四歲,他這個內閣首輔,不過也只是相當於一個大秘書。

整個內閣也才不到百人,除了七個內閣成員,辦事人員總共不到百人。

文淵閣面積雖然不算大,但是也足夠將他們容納進來了。

朱瞻基自靈魂變成周遊之後,不喜歡讓人抱,距離近的時候,也不願意坐轎子。

整天喜歡腰裡挎著鄭和送的小木刀,到處逛遊,權當鍛鍊身體了。

一路行來,所有人見到他哪怕不認識他,看到他的身後跟著兩個長隨,四個小太監,也都知道他是誰,紛紛俯身問好。

進了文淵閣,朱瞻基就看到了朱棣的御駕儀仗隊在院子駐守,登時知道了為何解縉沒有去宣佈他放學。

拿著今天學習的課堂作業,朱瞻基才不管裡面在談什麼國家大事,就直接闖了進去。

幾個守衛想攔不敢攔,只能大聲行禮。“見過世子殿下。”

他年齡還小,有些事需要忌諱,卻不必太多計較。

朱棣如果沒有來,他還會讓人通傳一聲,單獨見一見解縉就好了。

但是現在朱棣來了,他這個當孫子的首先應該表現出來的是歡喜之情,而不是避諱。

小小年紀就因為避諱而疏遠朱棣,這不是好事,更會落一個心思深沉的評價。

他敢大搖大擺往裡面闖,幾個太監卻不敢跟進去,在外面幹跺腳。

文淵閣大廳裡,聽到侍衛通傳的聲音,一個聲音頓了一下繼續說道:“五則北平土地貧瘠,遷都至此,需要南方糧食源源不斷運往京師,增加民負。六則……”

這個時候,朱棣大聲喝道:“孫愛卿不必多言,陪都非國都,朕今時尚無遷都之意。”

“遷都,為何遷都?”

眾人都紛紛驚詫地看向了剛進來像個小大人一樣手扶刀柄,大搖大擺的朱瞻基。

皇帝講話之時,無人敢打斷他的話,這恐怕也是朱棣當皇帝后第一次說話被人打斷。

不過面對朱瞻基,他卻並沒有生氣,而是溫和笑道:“基兒為何不返內宮,你皇祖母怕是還要等你一同進餐。”

朱瞻基穿過了諸位大臣,向著朱棣走去,大太監王彥伸手來扶,被他輕輕擺手制止。來到朱棣面前,他長揖到底,直起身來才說道:“見過皇祖父,一餐不食尚得過,一法錯卻萬民不得過。”

朱棣笑問:“何言對錯?”

“有利萬民是對,民不聊生是錯。”

“那遷都到底是對是錯?”

朱瞻基面對眾人大聲說道:“立陪都是對,立國都是錯。”

朱棣臉上的笑容有些尷尬了,因為幾乎沒有人贊成遷都,所以他才採用迂迴戰術先立陪都。但是到了自己孫子這裡,竟然也說遷都是錯。

他輕咳了一聲,問道:“難道基兒捨不得應天府繁華?所以不贊成遷都?”

朱瞻基上了兩級臺階,靠在了朱棣的大腿上,望著他說道:“孫兒生於北平燕王府,自小在那裡長大。來應天后也一直在宮中,不曾去過市井。所以哪裡繁華孫兒並不知。”

“那為何不贊成遷都?”

朱瞻基大聲說道:“孫兒前段日子學習三字經,看過我大明地圖。自古以來,中原大地朝代更迭,除蒙元入侵百年期間,立都北方,再沒有其他朝代將國都偏離中原。吾雖生於北平,那裡是吾故鄉,卻也知道,那裡不適合當國都。”

在這個時代,再也沒有誰能比他清楚定都北平的錯誤。

汙染和人口爆炸帶來的壓力現在還不需要考慮,僅僅一個糧食問題,就給明清兩代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一個人口超過百萬人的消費型城市,彷彿是一個巨型吸血蟲,吸收著京城周邊的資源。

在北方糧食都不能自給自足的時代,一個北方都城,消耗的資源太大了。

而且,北平還缺水,人少的時候不覺得,人多的時候……

其次,定都北平雖然在歷史上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高評價,但是實際不管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弊大於利。

《我的大明新帝國》 第七章 遷都(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