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淺談宗教信仰(下) (第1/2頁)
炮灰大寶蛟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前面過我在本土化中相對來比較認可的就是全真派,下面我來一下為什麼,我們先來看一下全真教的一些基本情況。
全真教,道教主流教派之一,嗣老君遺教、秉東華演教、承鍾呂傳教,開宗於輔極帝君王重陽。以全老莊之真、苦己利人為宗旨。開宗祖師王嚞,道號重陽子,陝西咸陽人。早年曾應武舉為狀元,入仕,後辭官歸隱。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鎮遇仙,為漢鍾離和呂洞賓,得授金丹口訣。遂隱居終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間出關赴山東傳教。招收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稱全真七子。這個後來在金庸老先生的武俠裡面也有體現,這個大家基本上都知道,在這裡就不會多做贅述了,大家自己去看看書就能瞭解了。
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全面而深刻的繼承了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科儀、戒律、符籙、丹藥等道家文化瑰寶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下面看一下最重要的教義部分,全真教的教義總體來,在煉養上祖述黃老,繼承了還黃帝、老子、尹喜、文子、列子、莊子、屈原、魏伯陽、鍾離權、呂洞賓的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平等,但認為儒、道、釋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而且實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勵婚娶。
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家思想以外,更將符籙、丹藥、齋醮科儀等思想文化內容重新整理,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堅實的根基。
該教教義受時代思潮影響,力主三教平等,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作為宣傳口號。修行智慧則以祖經《道德經》、《四子真經》、《文始真經》、《清淨經》、《四品經》為主;修行方術以華夏內丹為主,兼修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明性見道,使心地清靜,才能返樸歸真,證道成仙。規定道士須出家住觀,嚴守戒律,苦己利人。對犯戒道士有嚴厲懲罰,從跪香、逐出直至處死。金元之際丘處機嗣教時,全真道得到大發展。
從一般教義上來,全真教更提倡用自己本身的修養和自我修為來感化人們信仰自己的宗教,在道教各宗派中相對比較合理,我本人就非常不喜歡那些煉丹之類的東西,而像是符篆之類的東西最典型的就是同為道教後期的大教派正一教了,準確來應該是正一道,正一教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師道,由師道以“治“為單位,師為最高領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統領通道教眾,組織相當嚴密。它的宗教活動與太平道類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鬼卒“,成為骨幹後,由他統領一眾新教徒,則升為“祭酒“,祭酒還負責在要道路口設立“義舍“,為過往行人準備食物。祭酒講解《老子》的記錄名為《老子想爾注》。書中主張信徒努力修道,“各安其位“,以達到“治國令太平“的理想;要求教徒遵守“忠孝誠信、行善積德“的道誡,“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
祖師張道陵為師道的建立人。據道書記載,太上老君以漢元帝永壽元年正月初七日下降蜀中鶴鳴山,傳授道陵經籙科法,令其為師傳播教法。後道陵之孫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其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師道道徒幾萬戶被曹操安置於長安、洛陽、鄴城等地。師道始在內地傳播,很多貴族加入,如王羲之,祖輩從漢魏之際即信仰師道。所以在現在陳逸他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師道是佔主要地位的,而且老百姓們也分不太清楚太平道,師道這些各種教派的區別,再了民間還有大量的自發的類似於巫術的不成體系的信仰,因此中國的封建社會信仰體系就從來沒統一過,各種各樣的皇帝因為或出於自身喜好或者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利用有些時候甚至是玩弄宗教信仰,這些讓老百姓的信仰體系極其混亂。
像是***教和基督教,他們的信仰體系就很穩定,一經信任就成為了一種全民信仰,不像中國,很多人宗教老是把儒家思想剔除,但是我們從後來的儒學發展的情況來看,他也漸漸地有了一些宗教的特徵,所以他才會和道教佛教一直被稱為三教並流,但是從最基本的維護統治來的話,因為儒家更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不管佛教和道教的地位怎麼變化,統治者都需要儒學來對士子階層進行籠絡和控制,需要給那些相對有上進心的
《三國傳奇之陳逸傳》 第122章 淺談宗教信仰(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