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0章 邊軍 漢朝軍制 (第1/2頁)

炮灰大寶蛟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邊軍“一詞本義指中國歷史上的中原古代封建王朝的國家或地區交界處戍衛邊境的軍隊,屯居在東西南北四方邊境,是從各個地方調上來的精銳部隊,擔任邊防的軍隊主力,也是各王朝最精銳的野戰部隊。常年與各方少數民族大戰,且訓練有素。歷朝的名將們也都爭戰邊境,對軍中的軍紀執行徹底。歷朝歷代的皇帝為了穩固邊疆,大力選拔內地各處精銳編入邊軍,歷經戰爭考驗,軍隊戰力強悍。

漢朝時的軍隊制度,時建立在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基礎之上的。其軍事制度繼承秦制,又有了新發展。主要分為西漢軍制和東漢軍制。漢軍分為京師兵和地方部隊,京師兵分為北軍和南軍。北軍是漢軍的精銳部隊,長官是中壘校尉(東漢為北軍中候),其下是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門屯兵,越騎校尉掌越騎,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北軍士兵又稱屯兵。南軍為守衛皇宮的部隊,長官為衛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宮衛士令北宮衛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宮掖門司馬七人主管宮門守衛。南軍士兵又稱衛士。首都長安另有守城部隊由城門校尉統領。長安還有非正規軍:執金吾率領的緹騎,負責治安。虎賁中郎將下轄左右僕射、左右陛長率領虎賁郎,羽林中郎將下轄羽林監,和騎都尉一起統領羽林騎,虎賁和羽林都是皇帝的衛隊。光祿勳(郎中令)下轄五官左右三個中郎將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漢初曾組成郎中騎是主力的騎兵部隊,但後來三署郎成為儀仗隊和候補官員的訓練班。地方部隊,各郡由都尉率領,邊郡的邊防軍由長史率領,各王國由中尉率領,縣和侯國由尉率領,邊縣另有障塞尉。戰爭期間派出由將軍率領的臨時編組的作戰部隊。將軍下有長史、司馬輔助,部隊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軍司馬率領,部下設曲,曲由軍候率領,五百人一曲,曲下有屯設屯長,五十人一屯。這是一個基本的制度構成。

漢代沿襲秦代制度,實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度,只是在名稱和細則上有所區別,不過大體相同。三公中,丞相輔佐皇帝處理下大事;太尉為最高武職,掌武事,備阜帝顧問,但不行軍令之權,(終秦一代,並未有人實際擔任過太尉,漢代的時候也只是作為榮譽加銜,一直未有實權。)御史大夫佐丞相統理下。九卿中,光祿勳(郎中令)統領諸郎,衛尉統轄衛士,中尉(執金吾)統率中尉卒,共同負責皇宮和京師治安。地位顯要的軍事長官還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及各種名號的將軍,皆掌征伐。武帝時,削弱丞相為首的“外朝”權力,罷太尉官;加重“中朝”地位,置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參與宮中機密,平時參與決策、處理軍國要務,戰時統率大軍出征。後期,改設三公為最高行政首腦大司馬主掌軍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東漢相沿,大司馬複稱太尉,名為軍事和行政首領,實際上總理國家軍政要務、直接掌握軍隊的中樞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尚書檯。中葉以後外戚任大將軍者操縱國政把持兵權,成為朝廷最高軍政長官,與三公合稱“四府”。此外,漢朝沿用古代監軍制度,多遣中朗官和近侍(如太中大夫)監軍。凡有大的戰爭,則由皇帝頒詔,以虎符或“符”、“節”為憑,徵調各地軍隊出征;擇選全軍主帥和各路統帥,以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充任;將軍開府置幕僚,組成指揮機構。武帝以後,大將軍及其幕府長期設定,戰時指揮作戰,平時參須朝政,實權甚大。這也同時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從當時武帝急於擊敗匈奴,穩固朝政,對外擴張的角度來講是有利的。

漢代的大將軍就像後來的清朝軍機處一樣,一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臨時的職位,像清朝軍機處是為簾時防備西北軍務的問題而臨時設立的,但是最後所有的政務全部都從這裡發出,而且像明朝的內閣,朱元璋廢了宰相以後自己總領朝政,但是到了後來的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因為國家終於安定下去以後事情實在太多了,而且經過激烈強烈鬥爭的朱棣現在確實想要減少自己的工作量,來換取自己更多享受皇位的時間,(大家都懂什麼叫享受皇位,我這裡就不再多做贅述了),之後的劇情就有意思了,後來原來只是一個顧問團的那個在後來一躍而上,成為了真正的權力機構,直到後來甚至開始直接影響皇帝的決策,這些都成為了後世的惡果,甚至東漢末期宮中禁衛一般來都是太監宦官來統領,這實在是太瘋狂了。

到霖方軍隊的時候,這個目前最重要,因為陳逸今後的主力全都是地方軍隊,中央軍隊他現在還是鞭長莫正及,不過正所謂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陳逸掌握

《三國傳奇之陳逸傳》 第140章 邊軍 漢朝軍制(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