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2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病規律等因素造成的誤診在所難免,但下面的9種因素卻完全可以避免:
醫生方面:
1�責任心不強
隨著疾病研究的細化、儀器檢查的複雜化,病人進醫院會不知所措,有責任心的醫生只需要幾句話就能給病人指點迷津。本書中因為沒做“加強CT”而將肝囊腫誤診為肝癌的病例就很典型,如果當時醫生開出化驗單時多囑咐一句;完全可以避免這個不該發生的錯誤。
因為就診人多;往往是病人還沒說完症狀,醫生就將化驗單開出來了,這就使化驗單的選擇缺乏必要性、針對性,會使一些對疾病診斷和鑑別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的依據遺漏,最後造成誤診。
2�問診不仔細、查體不認真
醫生接診時的問診和體檢決定進一步的檢查方向。如果第一個環節馬虎了,很可能給以下的診斷留下隱患。有個病人幾十年來間斷髮燒,一直被當地的基層醫院認為是天生體弱。後因為高燒42℃,呼吸心跳微弱送到大醫院急診,最後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這一缺陷導致患者心內膜反覆感染,是多年來不停發熱的根源。如果當初醫生能認真查體,透過聽診就能發現心臟雜音。
3�知識有侷限
疾病譜隨時代改變而改變,結核、性病現在有死灰復燃的趨勢,而像痛風這類生活方式造成的疾病也由少見變成多見,醫生的知識不更新會導致對疾病的誤診。
痛風屬於嘌呤代謝性紊亂疾病,要透過飲食和藥物控制才能避免對腎臟、關節的進一步損傷。但很多痛風病人的首發症狀是腳部紅腫;患者會因此到骨科或者外科就診;如果醫生對這種疾病不瞭解;很可能誤診為扭傷;貽誤治療。
4�醫院分科太細
醫學的發展促使醫院分科細化,內科裡分心臟內科、消化內科、呼吸內科,心臟內科,消化內科裡還要再分。這對各專業疾病的深入研究雖有益,但也造成醫生的侷限性思維,不能觸類旁通。
曾經有一個青光眼病人因頭痛、噁心、嘔吐到內科就診,被診斷為“胃腸型感冒”,治療無效後又轉到神經內科,做了很多檢查仍沒發現問題,最後請眼科醫生會診才確診為青光眼,因輾轉延誤而失去了最佳治療機會。
5�過分依賴儀器檢查
近30年的統計表明,臨床總體誤診率並未因診療儀器迅速的發展而有所降低。一家大型腫瘤專科醫院提供的資料證明,近10年的影像學診斷符合率僅為85%。
各種現代儀器和檢測方法都只是醫生感官的延伸,不可能取代醫生的思維和臨床觀察;即使是被稱為“金標準”的病理診斷,也同樣受到標本取材部位、技術和病理醫生的診斷經驗等諸多因素影響,同一病理切片在不同時間由不同醫生觀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依賴儀器檢查或者受利益驅動;有些醫生甚至不做體檢就開出多種儀器檢查申請單。這種“撒大網捉小魚”的方法十分普遍,比如脊髓病變的做頭顱CT、MRI,頸椎病變的檢查腰椎等等。科技再發展,儀器檢查也要受控於醫生的思維,否則醫生就成了現代儀器的奴隸。
病人方面:
1�隱瞞病史
這種情況更多見於婦科;特別是非婚女性,因隱瞞性生活史導致醫生將宮外孕錯誤地判斷為闌尾炎等其他外科疾病的很多見,人為地貽誤了病情;嚴重的會危及生命。
2�誇大病情
多見於老年病人,就診時怕得不到醫生的同情和注意,訴說病史時誇大病情,直到把醫生的注意力引入錯誤方向。一些高血壓患者本是輕度屬一期,因誇大自覺症狀,醫生又忽視全面多器官檢查,誤診為重度,不適宜地加用降壓藥,結果誘發心絞痛和腦中風。
3�缺乏合作
醫生了解疾病很大部分依靠的是病人訴說的病史;訴說時漫無邊際、雜亂無章,甚至把訴說症狀當成了宣洩情緒;往往會影響醫生的資訊收集;特別是在繁忙的門診中更會造成病史採集不準,如果遇到年輕一點的醫生,更可能會從一開始就為醫生的錯誤思維定了調。
4�“對號入座”誤導醫生
最讓醫生髮愁的是對醫學一知半解的病人;他們的“對號入座”會干擾醫生的思維。一位有點醫學知識的女士長假後忽然覺得渾身乏累,接著發現有口腔潰瘍,上網一查覺得自己得的是“白塞氏病”,第二天就去求醫。因為查不出問題轉到了更大的醫院,折騰一個多月後因為沒來月經去婦科檢查,才發現懷孕了。疾病診斷確實要
《別讓誤診害了你》 第27部分(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