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0部分 (第1/4頁)

雨霖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苦雨齋”,繼而做“苦茶庵”,後來又改做“苦住庵”。如果周作人這樣在北平大張旗鼓地表白他要在“膏藥旗”下長期持節,苦住到底,那真是我們民族的又一蘇武再世。

周作人決定留在日偽佔領的北平城時,郭沫若寫下了《國難聲中懷知堂》:“‘如可贖兮,人百其身’,知堂(周作人)如真的可以飛到南邊來,比如就像我這樣的人,為了掉換他,就死上幾千百個都是不算一回事的。”雖然周作人退到“苦雨齋”,原先也早說過自己渴望做一個平凡的人,自動放棄對於時代、歷史、社會的責任,但他畢竟是五四時期的開拓者,在這中日正式交手互為敵對的時刻,人們更是將周作人視為中國知識分子的代表,從各自不同的立場,對他寄予不同的期待。也許這就是周作人的宿命,歷史不允許逍遙,要的是擔當。在歷史的大動盪中,周作人本打算聳聳肩,叉手優雅地躲在“苦住庵”裡做一個在家的和尚普通的順民;但就因為他是一個文化的代表符號,就因為他是“周作人”,歷史怎能允許他如此輕易地做出這樣幼稚的選擇,生與死的選擇置於他的面前。

周作人雖然說自己前身是和尚,但他缺乏高僧大德“以肉飼虎”的人間情懷。周是一個怯懦的人,對人間時常以悲觀和驚恐待之。活命,一切從此出發,“苟全性命於亂世”。在日本佔領北平最初的兩年裡,“苦住庵”裡的周作人雖然在故紙堆裡暫避身外的風雨,但一家已到了舉債度日,“惜無白粥下微鹽”的地步,全家都在秋風裡。做隱士也是要條件的,真正的隱士大概是需要自己種地的,隱士還是要吃飯的,總不能餐金英飲白露茹紫蒂啖白雲。誓不為五斗米向權貴折腰的讀書人,也不得不扛起鋤頭向土地折腰!只是摩挲書和墨的手,向土裡刨食就外行了,靠書生之臂養活一家老小,也是苦不堪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長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這才是詩人歸隱後的生活*。至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過是偶一落筆而已,他的日子不會那麼輕鬆。從四十一歲徹底歸隱到六十三歲離世,二十多年中,陶淵明和他的妻兒一直過著這樣半飢半飽的生活,以至於灶不見火,突不生煙,米無一粒,酒無一滴。他只能披著破舊衣衫,坐在廊前曬日頭。貧病中,他可以坦然接受朋友的饋贈:“宅邊東籬下菊叢中摘盈把,坐其側。未幾,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卻絕不接受嗟來之食。江州刺使往候之,曰:“賢者處世,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饋以梁肉。話不投機,陶淵明斷然拒絕。但周作人做不到,於是周作人終於選擇了“附逆”。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前世出家今在家(5)

人生充滿了困境和黑洞,知堂在給胡適的信中“老僧假裝好吃苦菜,實在的情形還是苦雨,近來屋漏地上浸水,結果只好改苦住庵。晚間拼好蒲團想睡覺。忽然接到遠方的來信,海天萬里八行詩。多謝藏暉居士的問訊,我謝你很厚的情誼。飄然一杖天南行,並不是出家特地忙。因為庵裡住了好些老人,我還只能關門敲木魚唸經。出門把缽化些米麵,老僧始終是老僧,希望得見居士的面。”

從這封答問詩信裡我們是可以讀出周作人為自己附逆開脫,“屋漏浸水”的環境裡,誰能保證“不溼鞋”?何況庵裡“很有些老人住”,“得託缽化些米麵”。在“生存還是死亡”的哈姆雷特的永恆追問中,周作人選擇了活著。在被打了一槍後,保命,沒有皮囊就沒有一切的周作人終於“下水”了。“老僧始終是老僧”麼?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蘇武變成了李陵。

一九三八年四月,上海的雜誌刊登出周作人於二月九日出席由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召開的“更生中國文化建設座談會”的照片和新聞文章。照片上,“周作人長袍馬褂,躋身於戎裝的日本特務頭子與華服、西裝的漢奸文人中間。”

一九三九年元旦上午九點鐘左右,國人一片“漢奸”罵聲中“苦雨齋”

裡的周作人,正在家與前來賀年的學生聊天。僕人過來說,有一個天津來的客人要見他。周作人即請來人進屋。還沒等周作人看清容貌,來客問了一聲“你是周先生麼?”抬手就是一槍,打中了周作人的腹部。再一槍,打中了周作人的學生沈啟無。

這次暗殺行動中,周宅附近的一名車伕被打死,一名車伕被打傷,周作人的學生也肩部受傷,只有暗殺的物件周作人本人,因為毛衣紐扣阻擋了子彈,

《遮蔽與記憶》 第3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