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悟來悟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孔子“養生真經”的傳世智慧
孔子力舉城門救眾諸侯
2500年前的一天下午,敵國部隊攻入城郭,所懸城門突然放下。就在這十萬火急時刻,孔子舉起城門,大喊一聲“快些逃命”,救出了眾多諸侯(見《左傳》)。
眾人在心存感激之餘,對於孔子的神力萬分佩服,紛紛詢問如何練就神力。對此,孔子笑而未答。
不過,這個秘密每位孔門弟子可都知道。
不少人都誤認為孔夫子是一位纖纖細手、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書生。其實不然,他是一個身材高大、體格健壯、文武雙全的人。
孔子長九尺有六寸。古代的尺比現在的尺要短,周尺的一尺為現在公制的厘米,這樣計算,孔子身高約在米以上(見《史記&;#8226;孔子世家》)。
《淮南子》中還說,孔子的勇超過著名的勇士孟貪,跑步的速度能追上野兔。當然,對孔子的這些描述可能有些誇張,但足以說明孔子是一位體格健壯,勇猛力大的人。
事實上,孔子具有這樣的體格和氣力,和他經常從事體格鍛鍊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與他在飲食養生有一定關係。
在孔門弟子編輯的《論語·鄉黨》中記錄了秘密:“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也是後人指孔子為“美食家”的鐵證。
日益功利的生活,已使人們的精神漸漸變得困頓而迷惆。回望兩千多年的那個風塵僕僕的背影,一個在現實的大地上尋求實現理想可能性的老夫子,每日仍不忘記修身養生,實在為我輩學習之楷模。
聖人的智慧終歸是聖人的智慧。
流傳於2500年前的密碼
孔子是聞名世界的大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但是一個談經論道的“聖人”,創立了儒家學派,而且也是一個注重“修身養性”的典範。
大家都知道,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主張,周遊列國,走遍了無數的地方,受到了不少磨難,曾經被斥於齊,逐於宋、衛,困於陳、蔡之間。
在跟隨孔子游說諸國的過程中,弟子們漸漸發現,給老師洗菜做飯是件“苦差事”。在做飯之前,米一定要反覆洗上幾遍才能達到要求。同時,老師對菜餚要求刀工嚴格,肉絲要切得細而勻稱,一定要達到形、色、味俱佳。
後來,老師將這些飲食養生習慣總結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並解釋其原由,弟子們聽後恍然大悟。
今天,我們不可能知道他老先生所說的“精”、“細”具體到什麼程度。用現代的眼光來理解,是糧食一定要收拾得乾淨,包括把糧食中的灰塵清洗乾淨、雜物挑除乾淨、黴變和蟲蝕部分清理乾淨等;肉一定要加工得精細,薄厚均勻利於消化。
通讀《論語》我們能總結出,在醫療、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又歷經諸多的人生坎坷;然而孔子竟能活到73歲高齡;足見他是一個重視飲食、體育、衛生和懂得養生之道的偉人。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迴。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理念不正是其中的一條捷徑嗎?
2、養生之道始於“口齋”
千萬不要冤枉孔子
一般人崇拜孔子,崇拜那個端坐在孔廟祭臺上的泥胎塑像;熟讀過《論語》的人,幾乎對於孔子的態度都由崇拜轉變而為:喜愛。因為,《論語》中的孔子還是一個令人喜愛的養生家。
他通曉詩書,博學多藝,不僅喜歡彈琴唱歌,而且擅長射箭、駕車,重視身體鍛鍊,對養生方面也頗有研究,並且身體力行。
可能一些朋友會對孔子有所誤解,認為“食不厭精”是追求飲食的精美,這你可冤枉他老人家了!
孔子所處時代,烹調技術比較粗糙,飲食遠無今日精美,所以“食不厭精”追求的不是美食,而是衛生,即防止“病從口入”。
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穀物脫殼用杵臼舂搗的加工方法。這種加工方法,首先是脫殼率和出米率都比較低,加工出的米時常伴有未脫盡殼的谷。“食不厭精”的“精”,就是指經過挑選的出優質的好米。如果穀殼沒有挑出來,食用後可能引起衛生問題。
你可能要問,孔子的時代有沒有衛生監管?其實那時對食品安全已有一定規定,比如未成熟的果實不得進入市場銷售,以防止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生。“五穀不時,果實未熟,不粥於市”(《禮記》)。
《孔子飲食養生八法》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