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5章 塞海之爭 (第1/2頁)

琳琅歲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治十三年,即將過去。 轉過年來,新的紀元也將開啟,是為光緒元年。 要說這同治朝的最後一年,也是大清國亂糟的一年。 僅就外患來說,東南有日本挑起的臺灣之事,西北的西域之亂也已達到了頂峰。這些麻煩事,可謂是海陸並舉。 誰讓大清地方大呢。這本是好事,但在昏聵的當權者眼中,就是麻煩。 因為以大清的國力,應付起這東拉西扯,南來北往的,著實力不能逮。 好在這次,東邊有陳家出頭,壓服了日本。西邊左宗棠已平定甘陝回亂,也終於可以進圖西域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啥問題?一個字,錢。 無論是打仗,還是搞國防建設,那都是要填進去無數錢財的。 可是大清,太窮了。 按理說這不應該。 如此泱泱大國,地域遼闊,國土超過一千三百餘萬平方公里。 人口眾多,雖然經過連年戰亂,外加天災,已經銳減,但仍有三萬萬數之上。 這樣的家底,在洋人眼中,如同肥羊,看著直流口水。怎會窮得沒有錢呢? 這也怪不得別人,只能怪當家人,不好好經營。 要不怎麼急得陳家兄弟,關起門來研究事兒呢。 可是再沒錢,也不能任由別人宰割。海邊的籬笆也總得築,被竊取的土地也該得奪回。 不過要量體裁衣,有先後,作取捨。 於是乎,一場跨越同治和光緒兩朝,關於西北塞防和東南海防,孰輕孰重,何緩何急的戰略大討論,在大清全國展開。 這場辯論,由中樞挑起。隨後全國的督撫將軍,京中的王公大臣,相繼發表了意見。 從討論的過程和結果上看,參與者大體分成了兩大派,海防派和海塞並舉派。 或者還有第三派,醬油派。不提也罷。 海防派的代表,是李鴻章,他主張先海防後塞防,甚至可以暫時放棄西域。沿海各省督撫也多站在他這一邊。 提出此等觀點,李鴻章的論據是,當今西洋列強乃至日本,若進犯中原,多從海路而來。 京畿與東南經濟中心,也皆在沿海,是為心腹之地,元氣之所在,重中之重,不得不防。 反觀西域,千里不毛,遠離京城,強敵環伺,既難取,又難守。可先緩辦,待日後國家強盛時再行圖舉。 而海塞並舉派的領軍人物,是左宗棠。他認為西域是西北防務的第一線,屏護著蒙古乃至京師,決不能棄。 他還強調,“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 至於先後緩急,他提出應先側重西北,先行收復西域。只有邊塞無虞之後,才能得以裁減西北兵餉,助益海防建設。 持海塞並重觀點的王公大臣,在此次海塞之爭中佔據多數。朝廷中樞,也對此多有支援。 因此不久後,朝廷下旨,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西域軍務,開始籌備西征。算是就此作了定論。 在這場大清國家戰略的大討論中,儘管眾人皆很期待,但陳濟方卻始終未曾發聲。 這頗令人費解,也讓很多人著急。 特別是李鴻章等海防派,自認能夠得到,也十分希望得到,陳濟方的支援。 直到在朝廷的反覆催促下,甚至討論的結果大局已定時,陳濟方才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可他對塞海之爭這件事本身,只是輕描淡寫。以二者皆重,均不可廢,一筆帶過。 隨後他筆鋒一轉,談起了大清國內的西學建設。 他指出,無論海防,還是塞防,都需要長期投入。若沒有朝廷在財力和政策上,持之以恆的支撐,即使短期內小有成就,也終難長久。 要做到這些,唯有國富民強,方能實現。 而大清地廣物博,本該如此。卻因財政拮据,以至於要議論海塞防務,何取何舍。 反觀西洋列國,多地狹人稀。與大清相較,僅如一隅。 然而這些國家,卻又多有財富,才得軍勢強盛,揚國威於四方。 究其緣由,是其治理得法,所習適當。 既然其法利國利民,就當仿效。既然其技藝先進,亦應學習。 由此,開民智,促通商,倡西學。習造西洋器物,廣建西式交通,遣使西向,派生留學。並將這些定為國策,長期堅持施行。 若能長此以往,一二十年後,當見起色。三五十年後,或得小成。百年之後,方能不負子孫後代。 陳濟方這番言論,看似文不對題,不應朝廷海塞之論,反而舊事重提,再倡洋務。 可這卻是他有感而發。 看著滿朝文武,由上及下,皆是捨本逐末,只論表象。他著急啊。 在他看來,塞防海防,根本不用討論,那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啊。 而強國之本在哪裡,如何才能振奮,才是需要認真討論,認真施行的。 儘管他已經心死,不再對這個朝廷,對這個朝堂中的人抱有幻想。已然定下決心,走一條更徹底的道路。 但是他仍然忍不住發聲,希望最後一次嘗試,能夠震醒這些昏睡的靈魂。 然而,應者寥寥。 他也,徹底失望。 那麼好吧,就沒什麼可猶豫的了。先從增強自家力量,著手佈局開始吧。 其

《開篇激戰1860》 第85章 塞海之爭(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