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0部分 (第1/4頁)

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父親剛烈的性格和對事業的執著,註定了他人生的跌宕起伏。媽媽把一生交給了他,就和他一起品嚐甘苦。媽媽本是個軍中才女,和父親結婚後不久,就遇上蘇北反掃蕩,她輾轉回到老家,生下了我哥哥。返回部隊又趕上父親負傷,一直照顧他,失去了工作和發展的機會。全國解放後,出臺了一項政策,凡不滿30歲的在部隊工作的女同志可以報名學一門專業。媽媽想,這些年照顧病人,脫離了原來的崗位,回去繼續從事行政領導工作已不可能,不如趁著年輕學些東西,將來也好從事些專業技術性的工作,但年齡正好卡在30歲。她說:“我和你爸商量,向組織上說說,通融一下。但他說,這種事怎麼好向組織開口的?明明是違反原則的嘛。能做些什麼就做些什麼吧,實在不行,就在家教育孩子。”我不知道他們是在什麼場合下談起這個話題的,但從媽媽重複爸爸的口氣來看,他大概連眼皮子都沒有抬一下。

為了照顧傷員犧牲了自己的事業,雖然這個傷員是自己的丈夫,為什麼就不能理直氣壯地向組織上提出自己的要求呢?難道只要是涉及到個人問題,就一定是違反原則的嗎?就算是在原則範圍內,難道就真的不能通融了嗎?

1955年初,彭德懷簽發《國防部關於處理和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的決定》,規定軍隊中,沒有專業的女同志一律轉業或復員。當時不少人都在找關係、找藉口。父親說:“我就在做別人的工作,我們自己是要帶這個頭的嘛!”媽媽心裡很難受,但又能怎麼樣?只要對丈夫的事業有利,自己還能講什麼條件嗎?

1955年軍隊授銜授勳,正趕上父親從華東調來北京。事後媽媽看到有的轉業幹部照樣拿到了勳章,憑自己參加抗戰的這段經歷,也可以得到一枚“獨立自由勳章”,她希望父親出面和自己原屬的南京軍區的領導說一下,要求補發。不料父親卻極不耐煩地回答:“要那個幹什麼?實在想要,我的給你就是了!”媽媽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很久很久以後,她才對我說:“你爸爸這個人啊,他根本就不考慮別人的感受。”是啊,在我父親眼裡,勳章,就是個漂亮的飾物,但對我媽媽來說,那是她的歷史,是她人生的記錄;老爺子這個人,他從來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也從來不在乎別人承認不承認他的歷史。是的,他的確不需要關注這些,因為他的名字已經和共和國的許許多多的重大事件和成就聯在了一起,翻開戰史、軍史,我們不難找到他的名字。張愛萍是個什麼樣的人,還需要勳章來證明嗎?但別人呢?那些許許多多像媽媽一樣默默奉獻的人,犧牲了自己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他們呢?

媽媽的心並沒有死,她後來在藝術師範學院和民航總局找了份工作,但她的級別很低很低。我妹妹就說她,我一生下來,別人就叫你李科長,我長這麼大了,還是叫你李科長。在單位也是挺難的,比她資歷低的許多人都成了她的上級。她下班回到家還要抄寫檔案,她說,處長說她字寫得好,老讓她謄寫檔案什麼的。父親譏諷她:“叫你不要工作,你不聽,幹這種無聊的事!”

媽媽眼淚都出來了。

現在的女孩子觀念不同了,主張張揚個性,看重自我價值,沒有哪個願意把自己拴在男人身上的,這不能不說是個進步。但我父母那一代人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戰爭要求女人付出。

父親似乎直到“文革”爆發身陷囹圄,才痛感自己這輩子最對不起的人就是我媽媽。當戰場上的浴血衝殺,政壇上的叱吒風雲,當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的時候,男人的心開始沉寂下來,生活中的瑣事和情感的波瀾浮出水面。他在關押中寫過一封“絕命書”,表達了對媽媽深深的歉疚之情:“幼蘭,是我耽誤了你。如果我還能活著出去的話……”

對女人來說,有這些就已經足夠了。

為什麼要為這個男人做出犧牲?真的不好回答。一個集女人所有優勢的麗質女性,為什麼願意為一個“不懂得體察女人的粗線條”男人放棄自己的前途,而與他命運相連?有一首歌叫做《因為愛,所以愛》,可能就表達了這樣一種情感,沒有邏輯,沒有道理,憑的就是一種直覺。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堅持自己理想的唯美主義者對自己目標的敏感和執著是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

也許,是她看到了在他陽剛的外表之下,蘊涵著的豐富而細膩的情感?他會為自己的女人感到內疚而流淚,他會寫詩,會書法,喜好攝影,他是一個具有藝術特質,感情世界豐富的男人。這些與文化審美情趣有關的東西,需要天分,需要悟性,需要細膩,而粗俗之人,是絕對沒有的。

我的這個

《從戰爭中走來:兩代軍人的對話》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