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要看清萬事萬物的本原,首先我們要了解人的認識究竟是怎麼樣的,對一件事物的認識你是怎麼樣獲取的。
1。認識模型
大家都知道,大多數女性對電腦的知識都是偏少的,一旦機器出了毛病,無論任由她怎麼樣張牙舞爪,這臺機器依然我行我素,不會為此而變好。記得在上大學的時候,有位女生問筆者:“我的電腦主機壞了,顯示不了,你知道哪裡的電腦配置比較好嗎?我想換一臺主機。”
但是筆者不忙正面回答她,筆者跟她說,“你重新把連線電腦和顯示器的線插一遍,看看如何?”
一口茶過後,這位女生告訴我,“你太神了,現在行了。”
為什麼筆者不忙著正面回答她呢?因為絕大多數人,他們對問題的理解都是不夠深入的,他們想的,他們對問題的理解,並不一定就是問題的本原。所以筆者首先不被她的問題所引導,先透過她的回答,希望從另外的方法去驗證問題的本原,從而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有時候我們工作中經常上司經常要手下人“確認問題”就是這個道理:這個問題也許不是真正的問題。
比如我們會經常聽到別人說:
“你瞭解我嗎,你不瞭解我!最瞭解我的人始終是我自己。”
——最容易瞭解你的人是你自己,因為你能掌握自己最全的資訊。但是,最瞭解你的人未必是你自己,因為你有可能沒有這個能力從這些龐雜的資訊中認清自己。正如電腦壞的那位女生,雖然她掌握了一手的資訊,但是筆者比她更瞭解問題的所在。
1。1認識過程
筆者與她的認識為什麼會有不同呢?我們看看認識的過程,如圖:
解釋如下:
(1)象體
象體,指的是最原始的事物。對於這個原始事物,人們進行與此相關的活動,如對其他人進行描述,如記錄下來便於傳播等等,於是產生了系列概念,我們列為層1。
如我們看到一塊東西(石頭),本來它是沒有名字的,後來我們為了對其他人進行描述,我們將這塊東西定義為“石頭”。
當我們需要對“石頭”有更多瞭解的時候,我們會在此基礎上得到另外的描述,如“好看的石頭”,“討人喜歡的石頭”。
以此遞推下去,我們會對這個東西(石頭)有著越來越多的認識,到達層n,這個東西(石頭)的涵義已經很豐富了,即概念的內涵很豐富。
(2)資訊過濾:
每一層均是上一層資訊的原象即我們常說的原貌,就好像一個過濾器一樣,經過處理的資訊都不是原來的。
正因為資訊是透過一層層的處理的,所以從層1到層n之後,很有可能會變得面目全非,“以訛傳訛”就是這麼來的:
話說有一天,A村的村民在地裡抓了一條蛇,大概有三指大。村裡面的人都是很熟絡的,這個訊息傳開來了。
傳到了B村:
“A村有人捉了一條三指大的蛇。”
“不對,是和手臂一樣大小的,聽說在脖子上繞三圈才帶回來呢,三指大,捉回來有什麼意思呢?”
訊息再次不脛而走,很快C村民都知道了,大家議論紛紛:
“聽說A村有人捉了一條手臂大小的蛇。”
“不是吧,聽說有人腰那麼大,我是聽B村說的,應該不會錯。”
……
A村抓蛇的故事後來越傳越神,越傳越玄,甚至有人說是抓了一條龍。終於,有一好(hao)事者聽說了這件事,決定要去拜訪這位近乎神化了的捕蛇者,順便看看那條“龍”長什麼樣子,該人去A村途中,經過了C村B村,發現每個村莊所說的都不一樣。後來,來到A村,找到捕蛇者,才知道事實的真相,不禁哈哈大笑。捕蛇者問其因何發笑,好事者把此行來的目的和途中的所聽所聞告知捕蛇者,捕蛇者聽後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從此“神話”變成了“笑話”。
我們試想一下,要是沒有這個好事者前來求證,估計那條蛇要被傳成為龍之後,由祖輩們代代相傳下去,變成民間名副其實傳說故事。
1。2概念與感覺
①概念因應用的需要而產生
有位小朋友抱著媽媽說:
“我很害怕,前面有隻狗!”
“不用怕,那是一頭牛。”媽媽說。
“可它有兩隻腳和兩隻腿呀。”
在這裡面,小朋友
《xz201431161421-1.jpeg》 第2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