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大國海軍夢(上) (第1/2頁)
陳健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遠宏趁著這段時間有空閒,他準備去漢中十八里鋪碼頭看一看,考察一下這個時代的水上貨運,看能不能網羅一些人,為自己以後組建海軍儲備一點人才。
畢竟這裡不靠海,只能先從江上的航運起步,逐步組建自己的海軍,要想制霸全球,沒有海軍,那是在做夢。
把軍營的事情,交給王盼,告別了老道,帶著錢森於天,透過山間小路走捷徑,以他們三個的腳程,大半天時間就到了閻王碥,這一段棧道最為壯觀危險。
房閣型的棧道建在半山腰,上面是飛崖,下面是百丈深淵,如果向下看,有恐高症的人,會嚇得腿軟暈倒。
陳遠宏邊走邊欣賞,嘴裡不停的感嘆,古人真了不起!
秦漢時期褒斜棧道的設計、對後世建築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棧道大致選定在高出常年水位二至九米的地方,縱坡隨自然河面進行了實用與合理的調整,據後世全面勘察測量,全線平均縱坡不到百分之一,起伏自然,並富有節奏感。
平曲線一般是依彎隨彎,但彎、直的銜接順適而悅目,直線,初看如筆如矢,細審,方知是採取了美學上“欲直必曲”的手法。
豎曲線較少,間或有之,也是用大半徑處理的,圓滑而美觀,路面無拱,為了排水與安全,平中稍向內斜。
縱觀棧道,不僅具有二維線形,還有三維、四維(平、縱、立體和節奏)的空間外觀。當時的行旅食宿設施屬於道路建設範圍,一般是五里一站,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驛。
亭、驛建築相當講究,時而一廊,時而一閣,時而一樓,時而一亭,它以引人入勝而稱奇,以綿延數百里而見雄。
劉禹錫在《山南西道新修驛路記》中稱讚:“由是駛行者忘其勞,吉行者徐其趨,孥行者家以安,貨行者肩不病,徒行者足不繭,乘行者蹄不刓,公談私詠,溢於人聽”。
它還運用立柱的不同排列和不同標高的地面來分隔空間,不僅增加了層次感,也增加了動的美感,使人產生莊嚴、雄偉和穩固、堅實的精神感受。
特別是閣道工程的結構形式,既完成了道路“敞而宴平”的使命,又形成了似臺如閣的造型;在陡壁中配以閣道,使其凌駕流泉綠波之上,人行閣道如置身於圖畫之中。
這種造型,近看如廊,遠眺如閣,臺閣相配,亭廊成趣,行息適宜,雨晴兩便。“上面能防空,下面能藏兵”,真是沿溪曲折行,一步一新景。
同時閣道既無噪音,也不殃及善鄰,且保障了人身安全。還有依坡搭架,很似今日之桁架,系三角形單元結構,由杆件組成,用以跨越空間,承受荷載。
因它有受力效能好,穩定性強,製做容易,造型美觀等優點,故在近現代房屋、橋樑、機架上廣泛運用。
北魏《石門銘》記載:“閣廣四丈,路廣六丈,連輈駢轡而進。”閣道寬近十二米,路面寬近十八米。棧道上商旅行人來往不絕,驛站也重新開了起來。
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棧道又重新修繕了一番,從褒城縣的雞頭關到姜窩子共建有棧閣一千五百二十六間。
過了雞頭關,就到了褒城縣,也可以叫它褒河古鎮,它因褒姒聞名天下,再以東漢人工開鑿的石門隧道譽滿天下,又因兩漢三國許多史實、故事、遺蹟發生、存留在附近而盡人皆知。
兩千年餘不但是溝通南北、西南的交通要道,也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嚮往遊歷必到之處,石門崖刻中的“石門十三品”被稱為國之瑰寶。
褒河古鎮距漢中約三十里,古街道在褒河西岸的高臺之上,街道依地勢高低自然延伸,房屋錯落參差不齊,一派山地建築特點。
褒河在這裡衝出幾百裡峽谷束縛,河水在這裡如脫韁野馬般狂奔,大有居高臨下一瀉千里之勢。
激流與峽谷、巨石碰撞,浪花飛濺,濤聲轟鳴震耳欲聾,當年曹操路過也被獨特景象震撼,揮筆在河中一塊巨石上留下“袞雪”二字。
在這個小縣城裡吃完了午飯,陳遠宏帶著兩人興致昂然的沿著古街道邊走邊逛,他看著遠處河岸邊的大堤上,有一大幫人在那裡,隔河遠眺。
陳遠宏也不由自主的走了過去,看熱鬧是人的天性,他也不例外。
他在旁聽著這些人的交談,從這些人的隻言片語中,他知道這幫人是漁民,在等著河裡打魚的丈夫和兒子們歸來。
此時河上颳起了西北風,水借風勢,只見河面上濁浪滔天,那些船隻尚未返航的家屬們,全都站在大堤上,眼巴巴地
《移民全球》 第六十一章 大國海軍夢(上)(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