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八十四章 積弊陋習(十六) (第1/3頁)

陳健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踏入咀頭鎮,很難令人相信,這個破敗的地方,居然有四條大街,而且還全是青石板鋪就。

鎮的範圍其實相當大,四條大街加上四五十條小巷,三百來戶人家,二千多人,老弱病殘居多。

街道顯得參差雜亂無章,顯然是很長時間沒人管理了。

只有幾家雜貨店集中在四條主街上,連小吃店沒幾家,更不要說豪華的大酒樓了。

這裡三百來戶人家全是貧戶,每一家房屋都簡陋得僅可遮蔽小風小雨。

“那些富戶跑到哪裡去了?怎麼全是窮人呢?”陳遠宏疑惑的問道。

“好田地都在河邊兒,他們都在自己的田土旁邊修塢堡,誰還跑到這裡來住啊,就這土牆,連老鼠也擋不住。”楊三毛恨恨的說道。

“這裡大部分人,因為田地的事情,都是被宗族排擠出來的偏房遠親,大家住在一起抱團取暖。”花狐狸苦笑道。

陳遠宏點了點頭,估計這兩人也是被趕出來的。

花狐狸二人是南街的混混小頭目,鎮不大,人不多,居然有十幾個幫派,因此他們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鎮上很少出現陌生人,因此,當劉禮挑著擔子,揚三毛揹著背囊,和陳遠宏出現在鎮上的時候。

屁股後面跟著一大幫好奇的小孩子,大部分小孩子穿著臃腫的土褐色麻布衣衫。

衣衫上補丁疊補丁,裡面不知道塞了什麼東西,顯得很臃腫,衣衫及地,一看就是大人穿剩下的。

腰間拴著茅草搓成的草繩,大部分光著腳丫子,稍好一點的,穿著一雙爛草鞋。

個個蓬頭垢面,吸著青鼻涕,每人背上都揹著一個小籮筐,手裡拿著兩根竹篾片。

陳遠宏招呼劉禮放下擔子,把小孩子們招至身邊,拿出擔子裡的方糖蜜餞,挨個挨個兒發了一圈。

看著歡呼雀躍的小孩子們,小心翼翼的舔著手中的方糖,聞著空氣中飄蕩的臭狗屎味,陳遠宏開心的笑了。

不用說,肯定是這幫小孩趁著農閒時節,揹著籮筐出來拾糞。

俗話說得好,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很多人以為這時候的中國人像外國人一樣,連個廁所都沒有,屎尿亂拉。

其實大錯特錯,古人對糞肥的重視,在這個時代,全地球無出其右。

因為這個時代沒有化肥,所以就用糞便尿液代替化肥,這是中國人獨有的發明。

不管官民,平時就很注意積肥,

清初酌元亭主人所作小說《掘新坑慳鬼成財主》,大概是中國文學史上唯一以廁所為題材的作品。

透過這篇小說,我們可對糞肥,主要是人畜糞便在中國古代的重要性,獲得生動而直觀的瞭解。

清初的湖州烏程縣義鄉村,位在“山凹底下”,那些種山田的,全靠人糞去栽培。

又因離城穹遠,沒有水路通得糞船,只好在遠近鄉村田埂路上,拾些殘糞,這糞倒比金子還值錢。

村中有一穆太公,頗有經濟頭腦,想出一個狡策來,道:“我在城中走,見道旁都有糞坑。

我們村中就沒得,可知道把這些寶貝汁都狼藉了!我卻如今想出個制度來,倒強似做別樣生意。”

隨即去叫瓦匠,把門前三間屋掘成三個大坑,每一個坑都砌起小牆隔斷,牆上又粉起來。

又分外蓋起一間屋,掘一個坑,專放婦人進去隨喜。

蓋好後,穆太公“忙到城中親戚人家,討了無數詩畫斗方,貼在這糞屋壁上”。

又請鎮上塾師,為糞屋命名“齒爵堂”。

裝修畢,“恐眾人不曉得”,央塾師書寫海報百十張,大書“穆家噴香糞坑,奉迎遠近君子下願,本宅願貼草紙”,四處貼上。

訊息傳出,“那鄉間人最愛小便宜······,見有現成草紙,怎不動心?

又且壁上花花綠綠,最惹人看。登一次新坑,就如看一次景緻。

莫講別的,只那三間糞屋,粉得雪洞一般,比鄉間人臥室還不同些。

於是“老老幼幼,盡來鑑賞新坑”。穆太公“每日五更起床,給放草紙,連吃飯也沒工夫。

到夜裡便將糞屋鎖上,恐怕人家偷糞換錢”。

因有糞,“一時種田的莊戶,都來他家躉買,每擔是價銀一錢。

更有挑柴、運米、擔油來兌換的。太公以買糞坑之後,倒成個富足人家”,號“新坑穆家”。

後來村中有人與穆家作對,另建一

《移民全球》 第一百八十四章 積弊陋習(十六)(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