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開墾南方? (第1/2頁)
唐曉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陛下,臣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另外一個提議。”
趙桓道:“陳卿,你說。”
“陛下欲遷二十萬人口到東京,臣以為直接遷入即可,不必擔心京畿路無人種地。”
陳旉此言一出,徐處仁已經忍不住要奚落了,他略帶譏諷道:“胡言亂語,民以食為天,若是強行遷移二十萬人到東京成,明年的糧食產量必然下降,到時候若是鬧起饑荒,引起民變,誰負責!”
唐恪和何?也在一邊看笑話,彷彿在說,皇帝,你這是哪裡來找的白痴,竟然敢胡亂議政家國大事,信口雌黃!
趙桓卻是好奇起來,他知道陳旉這個人雖然不是治世之才,但在農業方面卻絕對是專家,他雖然也讀儒學,不過百家之學都讀,而且常年在各地的農村考察,可以說絕對是頂尖人才了。
這麼一個人,說話絕對不會胡言亂語的。
面對徐處仁的發難,陳旉不慌不忙,他說:“北方多幹旱,一年一季的收成,與長江以南相比,差了許多,周尚書那裡應該有歷年的統計,中原之地,每畝得小麥一石頭,範公《答手詔條陳十事》言及蘇州情形,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不僅如此,南方多湖泊,漁業興盛,且江陵府平原地帶,氣候溼潤,適合各類農作物種植。臣以為,朝廷當將鄱陽湖與洞庭湖一帶作為大宋農業之重,若是開採了這兩個地方,別說二十萬,便是陛下要再遷一百萬人到京師,糧食也是足夠供應的。”
“若是將大宋農業遷移南方,則坡塘堤上可以種桑,塘裡可以養魚,水可以灌田。”
趙桓這才回過神來,心中道:臥槽,朕這個穿越者真是白當了,兩湖熟天下足,鄱陽湖和洞庭湖這兩片區域在農業上可是重點之重啊!
其實中國的經濟,從唐代開始就有向南方轉移的趨勢,到了宋代,杭州、江陵、成都等地的興起,南方經濟開始普遍開花,南方真正開始超越北方是兩宋之交,北方戰亂,中原人南遷。
就說南宋朝廷,對鄱陽湖和洞庭湖一帶有過大規模的開墾,即便是不要北方之地,全國的糧食也是完全足夠的。
也只有在糧食足夠的情況下,才能發展商業,不然百姓連吃飯都吃不飽,糧食供給跟不上,哪有精力去發展商業。
就比如秦漢時代,農業生產低下,一個成年人每天的生產力最多隻能養活1.5個人,而商人是不從事農業生產的,將官員除掉,這種生產力下,農民是不可能離開田地的,不然大家都要餓死,並且朝廷也必須遏制商人的數量,不然沒人種地了,大家也都還是要餓死。
但到了宋朝就完全不一樣了,各種農具都出來了,並且歷代人的開墾和研發,長江以南,已經由周王朝時候的蠻夷之地變成了比中原還要肥美的魚米之鄉。
糧食富足後,商業才有基礎,所以像南宋那種朝代,雖然偏安,但是富得流油。
趙桓覺得這農業技術上的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模式上的創新卻是可以很快見成效的。
例如陳旉說的坡塘堤上可以種桑,塘裡可以養魚,水可以灌田。
這是後世的農業生態的雛形啊,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大大提高效率。
趙桓這個歷史白痴當然不知道,眼前這位陳旉可是兩宋歷史上著名的農業學家,甚至花畢生精力寫了一本書《農書》,便是根據他多年的實地經驗和自身所悟,編寫出來的農業生態系統論。
徐處仁便又站出來道:“陛下,臣以為南方地貌廣闊,要開墾新地需要時間,一年之內肯定無法完成。”
陳旉又道:“陛下,臣不才,臣這裡有一副江南農業圖,是臣這些年走遍江南地帶所揮,願獻給陛下。”
趙桓頓時大喜,陳旉道:“陛下稍等,臣這便去取來。”
不多時,陳旉回來,手中有一副深色的長卷,呈遞給趙桓,趙桓心中澎湃,真是天助我也!
他激動得開啟陳旉的農業地圖,一眼掃去,與他前世在網上看到的中國地圖南方的輪廓十分相似,上面做了很多細緻的標語,哪些地方是河流,哪些地圖是丘陵,適合種植什麼作物,都寫得很詳細。
飛鳥從夕陽潑灑的蒼穹飛過,斜陽從外面灑進來,科學院後院樓閣幽靜。
趙桓命人將這幅地圖掛起來,他的雙眼在發光,在古代,地圖是非常寶貴的東西,更何況這幅地圖詳細介紹了江南一帶的自然氣候。
這簡直是一副大宋國寶級的戰略圖!
連徐處仁也看得呆住了,沒想到這
《回到宋朝之帝國崛起》 第122章 開墾南方?(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