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頁)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器,而是將它奉為玉寶珍藏起來。
到了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準備將和氏璧賜與昭陽。但就在這個時候,和氏璧竟失竊了。〕國寶的不翼而飛震動了朝野,當時魏國人張儀正在楚國遊說,曾與昭陽共飲,於是張儀成了懷疑物件。張儀在“掠答數百”的嚴刑下仍不承認是自己竊走了玉璧,楚人無奈,只好將他釋放。張儀受辱後離開楚國,輾轉至秦國,後來成為秦相,為秦國的強大立下汗馬功勞,這自然是後話。
當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後,突然在趙國冒了出來,至於是怎樣流落到趙國的,已成為歷史懸案。後人所知道的是,趙惠文王時,宦官令繆賢從,一外地商人手中購得這塊璧,經玉工鑑定後,方知這正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趙王得此訊息,驚喜萬分,遂利用手中的特權,將這件稀世之寶強行奪去。
秦昭王聽說和氏璧在趙國出現,便動了據為己有的邪念。在一番預謀後,他派人送信給趙王,希望以巧座城池來換取和氏璧。趙王明知秦國想巧取豪奪此璧,但懾於秦國的強大勢力,只好派藺相如奉璧出使秦國去易城。
藺相如奉命到了秦國,將璧獻給秦王,秦王大喜,將璧傳給左右妃繽大臣觀看,眾人皆呼萬歲。藺相如見秦王無意割城給趙國,氣憤之中心生一計,就走上前說:“璧上有點瑕疵,讓我指給您看。”秦王不知是計,便將璧遞給藺相如,只見藺相如持璧倚柱而立,怒道:“您想得此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趙王召叢集臣商議時,大家都說‘秦國貪婪,倚仗自己的強盛以空話來求璧、易城之事不可信。’我認為百姓之間的交往都不相欺,何況大國呢!況且因為一璧而得罪秦國,實在不值。於是趙王在齋戒五日後,派我將璧給您送來。可您在見我時無禮傲慢,將璧傳給眾人看,這是對我的蔑視和戲弄。我看您無意以城易璧,就取回此璧。您若再逼我獻璧,我現在就和璧一起碰碎在這柱子上t”藺相如說罷,舉璧視柱,作欲碰狀。秦王惟恐玉璧被碰壞,急忙道歉,並召人拿來地圖,指出給趙國的15座城。藺相如知道這是秦王的緩兵之計,就對他說:“趙王在送璧時曾齋戒五日,現在您也應齋戒五日,並設九賓之禮相迎,這樣我才獻璧。”秦王見無法強奪,只好答應下來。
藺相如回到賓舍,心想秦王雖答應齋戒,但肯定負約不將城池割給趙國,於是命隨從使者換上百姓衣著,懷揣玉璧,連夜從秦國逃回趙國。
五日後,秦王在宮廷內設九賓之禮,命人請藺相如,藺相如人宮後對秦王說:秦國自繆公以來20餘位君主,沒有一位是俗守信約的。我擔心被您欺騙而辜負趙國重託,已派人將璧送還趙國。秦強而趙弱,秦先割讓巧座城給趙國,趙國怎敢留璧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當殺,我願在此下湯鍋,您看著辦吧。這一番話,6得秦王與眾臣面面相覷,無一言以對。朝中群臣感到受了戲弄,便建議將藺相如囚禁起來,秦王一想,就是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玉璧,況且還使兩國關係惡化,不如厚待藺相如,讓他回去,趙王怎敢因一璧而欺秦國呢?於是秦王在宮廷內以隆重的禮節款待藺相如,並將他送回趙國。藺相如回到趙國後,因出使秦國不辱使命而被封為上大夫。以後的結果是,秦國並沒有割讓巧座城給趙國,而趙國最終也沒把璧給秦國。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
到了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佔趙國都城邯鄲,趙幽王投降,並獻出了和氏之璧。秦王贏政終於實現了他曾祖父的願望,和氏璧最終落人秦國寶庫之中。從此以後,和氏璧便從歷史記載中消失了。圍繞和氏璧的下落,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製成了傳國玉璽代代相傳。但關於傳國璽的來龍去脈,歷史文獻記述得較詳細,明確說明它是用藍田玉製成的,因此用和氏璧製成傳國璽的說法受到了挑戰。
那麼,和氏璧流落何處?有人作出了兩種推測。一種推測認為它成為隨葬品而埋葬在秦始皇陵墓內。秦始皇統一天下,功蓋今古,其墓中藏滿“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和氏璧或許正是這無數奇器珍怪之一。再一種推測認為它可能在秦末戰爭中遺失或為項羽所掠。項羽率兵人咸陽,燒秦宮室,掘始皇陵,掠寶物、宮女而去,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隨後而來的楚漢戰爭,又使這批財物下落不明。它或許藏在項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或許遺落在項羽敗死的該下(今安徽靈璧)。但究竟遺落何處,則是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
如前所述,當歷史發展到西漢時期,由於迷信徽緯與厚葬之風盛行,玉器成
《嶺南震撼 --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嶽南》 第1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