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U飭礁鼉�們�笤家曰坪映そ��潯蔽�33°處的一條線作為分界。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下形成這種顯著對比的雨量、土壤、氣溫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等因素吧。
首先,雨量取決於中國的大陸性氣候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季節性氣流。簡言之,亞洲大陸塊的溫度比西太平洋及其洋流的溫度變得快,冬季在大陸上空的乾冷空氣常常向東南流到海面上去,因而降水量極少。反之,夏天大陸塊上的熱空氣上升,把海洋上充滿溼氣的夏天季節風吸向內陸和北方,因而降水主要是在夏季。這股來自南方的夏季風首先吹過華南山巒,那裡得到大量降雨,其雨量始終比較穩定,兩年之間雨量的變動不過約為15%。華北由於離南海較遠,雨量較少,而且10 年來年與年之間雨量的變化高達30 %。由於華北平原的平均降雨量均為20…25英寸,相當於美國大片長期遭受幹早和塵暴的地帶的降雨量,對於維持農作物的生長,即使在最好年份也不是很充裕的。年與年之間這種降雨量的變化之大,是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就水的供應來說,華北在正常年份僅足以勉強維持,於是週期性的缺雨就易於產生旱災飢謹。從水源來說,華南佔據優勢。
但就土壤而論,華南相形之下就差些,因為不斷有水滲過它那溫暖的土地,把那些對於植物生長至關重要的礦物養分溶化滲走了。滲過水的土壤相對說來是長不好莊稼的,這隻能靠雨水不斷地從山上把新的沉積物衝到下面耕地上得到部分的補償。即使如此,華南的人口密集中心主要也只限於長江沿岸的沖積平原或河口三角洲上,例如上海地區或廣州周圍地區。另一方面,華北的土壤由於比較缺水,沒有受滲而仍保有較豐富的礦物養分。事實上,有時水份的蒸發把鹽鹼帶到土壤表面,而又沒有雨水把它沖掉(如在蒙古那樣),於是在土表便形成一層鹽鹼硬殼而不能耕種。
氣溫對維護華北的土壤也起著作用,因為嚴寒的大陸冬季(頗像美國中西部的冬季),使植物的生長季節僅有半年光景。在中國最南部,終年栽植莊稼,稻穀可收兩季或三季。我們很容易忘記,上海的緯度與新奧爾良和蘇伊士的相同。而廣州的緯度與哈瓦那和加爾各答的相同,已進人熱帶地區。這就說明為什麼大部分中國人,生活在較豐饒的華南水稻經濟區內。種水稻需要投人較多的水和勞力,但產量比種小麥高一倍以上。由此可見,南北的雨量、土壤、氣溫這些因素大致趨於平衡,華北土壤在水份充足時是非常肥沃的,但缺水的現象往往很嚴重,而冬天又太冷;華南不缺水,氣候條件好,但一般土壤貧瘠。在這兩種情況上,自然資源由人的不懈努力加以補充,而利用人糞不過是比較突出的一種形式。如果沒有充足的糞便或相當的化肥施回土中,中國是沒有一塊地區供養它今日這麼多的人口的。從空中看中國城市,它們的周圍都密佈一圈綠色莊稼,而往外的顏色漸漸變淺,這種現象決非偶然。每個城市中心都供應著四周商品菜園的肥料。
從人口分佈圖,可以看出中國人口密集在四大地區,這些地區只佔該國總面積的一小部分。第一地區是華北平原;第二是西部群山環繞的四川平原;第三是從武漢到上海的長江下游,包括漢口以南的湖南稻鄉;第四是南方廣州三角洲。早期西方旅遊者,從方言差異和各省大小的角度,把中國比作歐洲。例如,華中沿長江三個地區——西邊的四川省,武漢南北的湖南、湖北兩省,以及下游的長江三角洲——的面積分別與德國相坍,而每個地區的人口多於德國。
華南的商業和貨運依靠水路,現代的大城市——廣州、上海、武漢乃至天津——都興起在海上貿易與內陸水運商業匯合之處。但中國的對外貿易一向使外商的極大期望落空。中國從北到南的緯度,相當於從加拿大到古巴,保持著一個大部分自給自足的次大陸特色。喬治? 華盛頓的同代人偉大的乾隆皇帝,在其致英王喬治三世的著名詔書中說,“天朝國威遠被,萬國來賓,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奇不有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
儘管中國班土廣囊而各地景象又千差萬別,但這次大陸始終維持一個政治統一體,而歐洲卻未能做到這一點,這是不足為奇的,因為維繫整個中國在一起的生活方式,比我們西方的更加根深蒂固,並且自古一直延續到今,可以說是更加源遠流長。
中國的淵源
1929 年在北京附近周口店一個大山洞裡,發現了一個北京人的頭骨,轟動一時。這在考古學上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因為後來又發掘出大約有4O 個人的頭骨碎片,以及當時的獸骨、人類使用的工具和用火的證
《美國與中國》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