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頁)
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乾隆修《四庫》,經過審定刪削之後的歷代兵書只剩下二十部,一百五十三卷,審查之嚴,刪削之重,為世所罕見。(3)編制兵書目錄。西漢楊僕、任宏首先把整理成果編成兵書目錄。自東漢班固修《漢書·藝文志》以來,歷代史家也把編制兵書目錄作為整理兵書的一種方式,在他們的史志書目中大都包含有兵書目錄,如《隋書·經籍志·兵書類》、《舊唐書·經籍志·兵書類》、《宋史·藝文志·兵書類》、《明史·藝文志·兵書類》等等。(4)編輯校正。如宋曾公亮、丁度等採集古代兵法編入《武經總要》,郭固編校兵書,郭逢源等集校並分類解釋《李靖兵法》,朱服、何去非等校定《武經七書》等。
(5)頒定兵書為〃武經〃,雕版刊行。如宋神宗將《孫子》等七部兵書頒行天下,定為〃武經〃,並雕版印行。
歷代整理兵書的特點。兵書是一種專業性很強的兵書,因此,歷代王朝都使用專家整理兵書。如西漢三次整理兵書,第一次用的兩個人,一個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戰略家張良,一個是叱吒戰場的戰術家韓信。他們都是著名的軍事家。第二次用的是軍政官楊僕。他以能征善戰受到漢武帝的賞識,拜為樓船將軍,封將梁侯,精通軍事。第三次用的是任宏。任宏為當時的步兵校尉,不僅有實際軍事經驗,而且熟悉兵書,早在命他整理兵書之前,他就開始了對兵書的校理。再如宋代校《七書》用何去非。何去非是右班殿值武學博士,博覽群書,精通兵法,始以對策論兵得官,後又撰兵書《何博士備論》二十八篇。所以他在校正《七書》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兵書和其他圖書有所不同,有些兵書在一定時期內具有機密性,因此,兵書往往是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整理,而整理的成果也往往不予公開,如宋代郭固編校兵書就是秘密進行的,其成果也沒有流傳。再如漢初張良、韓信整理兵書的成果,密藏宮中,〃諸呂用事,而盜取之。〃(《漢書·藝文志·兵書略》)
中國曆代王朝雖然都比較重視對兵書的整理,也確實作了許多工作。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他們按照封建階級的政治標準和政治需要,往往一邊整理,一邊禁燬;在整理方式上也僅限於蒐集、編目、校正、刊印頒行等,因此,還談不上是科學整理。
第二節兵書的厄運
中國兵書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上,既受過〃恩寵〃,有過〃盛世〃;也受過貶斥,遭受過種種劫難。
封建統治階級對兵書是重視的,因為它能幫助他們奪取天下,開疆拓土,靖邊〃戡亂〃。正因為兵書對指導戰爭有重要作用,所以統治者對兵書又是非常懼怕的,擔心人民群眾掌握了它會起來造反,推翻他們的統治。因此,統治者又想千方百計地把兵書壟斷起來,對兵書實行禁燬。與此同時,還對兵書橫加貶斥和誣衊。貶斥兵書的最典型代表要屬宋代封建文人陳師道。他在《擬御試武舉策》中說:〃夫兵,非聖人之學。〃〃孫吳之書,盜術也,不足陳於王者之前。〃〃臣願陛下循大禹之事,服下惠之言,而卻兵家之圖書。〃(《後山居士文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這種陳腐的論調,實際是對兵書的懼怕。〃卻兵家之圖書〃是假,禁止在民眾間流傳是真。兵書的命運既和統治者的好惡有關,也和歷史上的水、火、兵燹相聯絡。概括起來兵書在歷史上有五厄。
一厄於焚。圖書遭受的第一次大劫難,就是秦始皇焚書。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後,一些儒生以《詩》、《書》、百家語為論據,主張復辟殷周分封制。秦始皇為反對儒生復辟活動,採納李斯建議,令收天下圖書,除了博士收藏的圖書,以及《秦記》、醫藥等方面的圖書外,全部燒掉。秦始皇為防止民眾起來造反,把民間的兵器全部收繳,這還不放心,又用爐熔化掉,鑄成金屬人。由此看來,兵書不會不在焚燬之列。焚書起於秦始皇,但不獨秦始皇。南北朝時期,西魏大將於謹、楊忠進攻梁朝江陵。梁元帝見城將要陷落,命令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他一邊燒書,還一邊振振有詞地說:〃讀書萬卷,尚有今日,是以焚之。〃實際上他是怕圖書落入西魏之手。梁元帝這次焚書,是對南朝圖書的一次根本性大破壞。南北朝時期幾乎沒有流傳下來什麼兵書,與這次焚書不能說沒有一點關係。
二厄于禁。所謂禁就是禁燬。禁有暗禁,有明禁,有〃寓禁於征〃。漢初張良、韓信序次兵法,應該說既是第一次整理兵書,也是第一次禁燬兵書。因為他們第一次按照封建階級的政治標準,對兵書進行了極其嚴格地審查,將一百八十二
《中國兵書通覽 許保林 著》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