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部分 (第1/4頁)
標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高度的服從性以及超強的組織能力是不可能修建長城、開挖運河的,以及一次又一次的治理黃河。
瑞典工匠同時還發現,大明工匠的手藝一點都不輸給他們,甚至在很多方面還有獨到之處,因此很快就收起了一個新興帝國臣民特有的高傲。
不過瑞典人也有自己的特長,也很快得到了新江口工匠的認可,也不鄙視他們是蠻夷,雙方倒是其樂融融起來。
瑞典人的第一項長處是鑄炮方法,第二項則是加工技術。
鑄炮方法沒什麼特殊的,東西方都是把鐵水融化了注入模具中而已,可是融化鐵水的高爐卻不相同,大明使用的是豎爐,甚至是敞口融化,爐溫不高,一般都不會超過一千度,甚至需要特殊處理才能將生鐵融化。而西方人已經採用了水力鼓風的高爐,爐溫大大提高,達到了一千度以上。
高溫,就是秘密。
其實中國人早就掌握了高溫爐的秘密,比如燒製瓷器的磁窯溫度最高都能達到一千四百度,可是沒有應用到鑄鐵上來。而西方人過去常年沒有掌握制瓷工藝,很大的原因就是窯溫沒掌握。
高溫燒爐的技術中國人用到制瓷上,而西方人用到了鑄炮上,如此而已。
革新了高爐之後,讓新江口鑄炮的質量有所提高。
瑞典人的第二項技術,則是炮筒鏜床,一百多年前達芬奇就已經設計出了機床的圖紙,三十年戰爭中西方大量使用火炮,因此鏜床技術大幅度提高。
大明人卻還在使用人工清理炮膛,因此這項技術也讓工匠們佩服不已。
尤其感興趣的是宋三金,他正是發明了鐵模鑄炮的那個少年,不過此時也已經變成了一個年少有為的青年了,身份上更是新江口最年輕的大匠,是學徒、師傅、大匠和匠頭四級工匠制度的第二級。
正是在宋三金的幫助下,瑞典人才在短短三個月中就複製出了西方的炮筒鏜床,只是這種鏜床和鑄炮爐一樣,都需要水裡,楊潮不得不讓人在鐘山中開闢另一處新的工場。
宋三金在這個以瑞典人和大明炮匠組成的大炮工場中如魚得水,鏜床這種機器讓他痴迷,他不斷的研究,改進了數處,效能上甚至比原裝的西方鏜床還要好,這就是技術的對撞產生的溢位效果。
宋三金以水力鏜床為原理,還製作出了鑽床,取代了以往需要用人鑽槍管的工藝,將鳥銃生產速度又一次提高,一個月江南生產十萬根鳥銃已經不是問題了,楊潮有條件讓所有士兵都裝備鳥銃。
但是宋三金還是有不滿意的地方,比如工場要建在山中,水力總是受影響,豐水期還能滿足生產,可是在旱季就不行了,哪怕建了一座水壩也不行。
宋三金已經在研究如何利用長江大水車的動力了,如果能用長江的水力,顯然就不用怕旱季了,長江什麼時候都不會斷流。
楊潮接見了這幾個工匠,瞭解了他們的工作,表揚了他們一番,按照大明的習慣,每人賞賜了一點東西,他們都很高興。
同時還了解到,這些人除了會鑄炮之外,還能製作西方的火槍,甚至還有人會打造西方刀劍以及鎧甲,西方軍功產業還是不分家的,幾乎一個工匠什麼都能造。
只是這些人表示,如果要打造刀劍和鎧甲,他們需要水力鍛錘,需要一筆額外的投資,這完全不是問題,楊潮巴不得他們把西方的機器都引進呢,於是讓大匠頭立刻籌集人力,按照這些洋人的要求製作一架水力鍛機。
在新江口的視察楊潮大受啟發,花了十多天時間,結合對其他工商情況的瞭解,寫下了一份長長的計劃書。
然後帶著人就殺奔蘇州而去。
此前已經讓張果在吳縣買下了一百多畝桑林,還有一處地主家的宅院,以及請來了一群四五十歲的老媼。
桑林是經營了幾十年的老桑林,在一處山坡地上,宅院也不算太大,但是住上百人還是不成問題的。
地主家因為經營生意賠錢,就將山坡南邊這一片宅院和桑林賣掉了,他家在附近還有上千畝良田,是一個不小的富貴之家。
這些老媼也都是養了一輩子蠶的老蠶婦,不過現在生活都頗為拮据。
別說他們這樣的普通農家的養蠶婦女了,就是城裡手藝精湛的老工匠,如果沒能培養出兒子,或者沒有兒子又沒有收到好徒弟,失去勞動能力的老年生活都會很悲慘的。
這些老媼也都是體力衰竭,已經很難繼續養蠶了,因此被楊潮請來,一個月給三兩銀子的月薪就十分滿足了。
楊潮跟
《回到明末當軍閥》 第28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