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頁)
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二月七日午前,他依制向朝廷上呈了到京的“謝上表”之後,便不避嫌疑地向章惇的府邸走去,首先拜訪這位陷於困境的朋友。幾十年的友誼了,而且子厚有恩於自己,特別是在“烏臺詩案”自己身陷牢獄之時,子厚仗義執言,挺身營救,不遺餘力。子厚與呂惠卿、王珪、張璪之流終究是有區別的。“變法”失敗了,難道所有參與“變法”的人,都是亂臣賊子嗎?若在此時能使子厚轉變其政見,或收斂其抗拒“革故鼎新”之憤,於公於私都是有益的,也算盡到朋友的一點心意了。他急匆匆走近章惇府邸,但見朱門緊閉,門前一片蕭索,古槐禿枝,敗葉鋪階,他心裡一陣酸楚:子厚現時仍知樞密院事,何冷清而至此耶?他叩門再三,始有一年輕書僮開門而出,恭敬一揖,冷漠地說:
“知樞大人杜門謝客已一月有餘,先生請歸吧!”
蘇軾愕然:
“我乃知樞大人密友蘇軾,剛從登州入京”
書僮聽到“蘇軾”二字,注目打量,面呈喜悅之色,旋即又歸於冷漠:
“請子瞻先生在此稍候,小人這就通報便了。”說罷,退入門內,關上了朱門。
蘇軾望著朱門嘆息:子厚心傲、志硬、性謔、膽大,官場幾十年,仍不改其初。福耶?禍耶?矢志不移耶?不通情理耶?一層陰影浮上心頭,他著實為朋友擔憂。
朱門“吱”的一聲開啟,書僮依然是神情冷漠地走出,依然是恭敬地一揖:
“知樞大人知子瞻先生駕臨,喟嘆連聲,僅以兩語謝先生:‘知終南之誼,避齊州之嫌’。請子瞻先生歸去吧!”說罷,低頭退入門內,關上了朱門。
蘇軾驟然心涼了:“知終南之誼”,其心相通,難忘昔日終南山“避世堂”的肝膽相照;“避齊州之嫌”,卻是借漢初齊士蒯通與齊王韓信交往於齊州的悲慘冤禍,暗喻著一種警告。難道朝廷會有人懷疑自己對“新法”的厭惡嗎?政爭畢竟是殘酷的,連章子厚也心驚肉跳;拒絕友誼的交往嗎?
蘇軾吃了閉門羹,快快鬱郁地向東角樓街的梅花棚走去。那裡是一塊深情的綠洲,是一片沒有權力紛爭的淨土,有著自己六年來縈繞於夢的琵琶、胡琴、倩楚、麗玉等十名知情知義的歌伎,都是有恩於自己的朋友。但願能從這些真誠善良人們的言談話語中,瞭解今日京都的民心民願,但願梅花棚裡的琴聲歌聲,能消解這一日京都所給予自己的憂煩。
歲月滄桑,事與願違,他眼前的東角樓街瓦肆,已是一派蕭索。他尋覓的那座帳廬形梅花棚,已是一堆倒坍的廢墟。他急切期盼會見的琵琶、胡琴、倩楚、麗玉等人,已不見蹤影了。他神情頹喪,茫然失圖,久久徘徊於廢墟前,形若呆痴,口中喃喃自語,吟著古老的哀歌,似在吐訴著胸中無盡的惆悵:
彼黍離離,
彼稷之苗。
行邁靡靡,
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道上的行人駐足觀望,竊竊指點,蘇軾惘然不覺。一位年約七十多歲的老者趨前,端詳良久,茫然而詢問:
“先生留連於此,何所求啊?”
蘇軾驀然抬頭,不禁赧然,急忙拱手致禮:
“請問長者,這梅花棚倒坍於何時?”
老者釋然一笑,打量著衣著粗舊的蘇軾,心裡恍悟:看來是一個落魄文人!便鄙夷地開了口:
“你沒有長眼睛嗎?枯草掩留廢墟,梅花棚的倒坍,已有三個年頭了。”
“長者可知梅花棚的主人何往?”
老者的目光森厲了:
“你問的是那幾個女孩子吧?”
蘇軾點頭。
老者神情肅穆:
“你與她們有親?”
“無親”
“有故?”
“非故。”
“那又為何詢問?”
蘇軾不願暴露身分,漫而應之:
“不瞞長者,我家居西京洛陽,乃梨園之友,六年前盤桓京都數日,曾來梅花棚觀賞演出兩次,琴音之妙,歌聲之美,舞姿之佳,令我傾倒。今日重來京都,特來再睹芳華,誰知已是人屋全無了”
老者驟然變得親切起來:
“我也是梅花棚的常客啊,說來也可憐,那幾個女孩子,有的年大嫁人,有的轉作他業,有的移地賣唱,四零八落了。”
蘇軾情急:
《汴京風騷 作者:顏廷瑞》 第10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