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頁)
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津、廣東、浙江、江蘇、福建、遼寧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於世界下中等收入國家3960美元的水平,而低於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6省人口約27404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的21。8%。它們是中國的“第二世界”。沿海地區的河北,東北、華北中部部分地區人均GDP均低於下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位居世界第100-139位之間,人口約32783萬人,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的26%,是中國的“第三世界”。
中國約有一半以上的地區位居世界第140位之後,人口約6。3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一半。其中,貴州人均GDP為1247美元,低於世界低收入國家1790美元的平均水平,在世界排名177位,與上海相差132位,與北京相差113位。它們是中國的“第四世界”。
看完胡博士的研究,一個殘缺現代化的輪廓清清楚楚地展現人們眼前。只要一個國家在制度上和法律上存在著巨大的國民待遇差別和身份差別,就必然存在著物質上和文化上巨大的人際差距和地區差距。這種現代化就是殘缺的現代化或不完整的現代化。說到底,這種現代化是一種不公平的現代化。遺憾的是,這種殘缺的現代化今天在中國還沒有引起人們廣泛的注意,許多地區仍在按優先發展和等級發展的思路在搞發展。在繼深圳提出“率先進入現代化”之後,北京等一些城市也在“率先進入現代化”上大做文章。
2000年8月,北京市在海淀區翠宮飯店召開了首屆“北京經濟發展論壇”。其中有一個會場的主題是“北京如何率先實現現代化”。我也被邀請在此會場作演講。十個專家,每人15分鐘的發言時間,大家都順著一條杆往上爬,我排在倒數第二。只是在我的發言裡,才對計劃經濟的思路、對現代化的標準提出了一些質疑。人民大學的經濟學教授顧海兵先生提出了“非農化”的思想。但在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一個人的認識達到了今天大連學者宮希魁先生的境界。
最近,宮先生在2001年6月15日的中國經濟時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質疑區域性‘率先’實現現代化”的文章。文章不無辛辣地指出,一個國家內少數城市和區域性地區有可能依託資源優勢、人文基礎、歷史遺產和權力干預等條件率先發達起來。但這種“發達”絕不能等同於實現了現代化。這不僅不是國家整體意義上的現代化,也不是區域性“發達”城市和地區的現代化。因為這些區域性“發達”城市和地區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實體,在被大量非發達地區保衛和滲透的環境中,它的肌體中不停地注入和流淌著非發達的血液,不管表面上如何光澤和豔麗,其內質上醜陋的一面總是存在的。
我認為這篇文章深刻就在於它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這種“現代化”的弊端:某些城市和地區把自己的發展建立在對欠發達區域的資源掠奪和生態環境破壞上,把少數人的富裕建立在多數人相對貧困的基礎上,把某些繁華的城市鑲嵌在衰落的鄉村中間。這種區域性現代化與真正的現代化標準是格格不入的,因為中國所要的不是少數人的現代化,而是多數人的現代化。企圖遊離於整體之外,建立起一塊塊“飛地”式的現代化是缺乏整體思維的一種偏私之見。
宮喜魁先生文章的可喜之處是深化了對殘缺現代化的認識。他指出了區域性現代化的三個危害,第一是資源過度向區域性現代化地區聚集。為了保證少數城市和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在公共資源有限或短缺的情況下,有關當局必然採取傾斜政策,把有限的公共資源大量投向那些可能”率先“入現的地區。優惠政策說到底是一種公共資源。在過去的20年裡,特區、開發區等享受了優惠政策,因此先富了起來。今後再也不能搞這種”錦上添花“式的優惠政策。
區域性現代化第二個危害是不利於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宮喜魁同志說得好:中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沒有農業、農村、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中國現代化的瓶頸卡在農村。離開了包括農村在內的對現代化的通盤考慮,而採取少數城市孤軍深入的戰略,只能是一種失去根基的沒有依託的供少數人欣賞和享樂的現代化。鑑於以上原因,宮希魁同志建議今後各地區各城市政府不要再搞什麼現代化的時間表了。否則,這種區域性現代化將導致更加嚴重的地區封鎖和盲目攀比。
今天,中國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建國後50年來優先發展戰略的弊端,越來越多的人將精力投入到消滅地區差別和減少城鄉差別的事業中去。但在怎樣縮小中國的地區差距和城鄉差別上面,當前存在明顯的幾種思路。一種是傳統
《國民待遇不平等審視》 第3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