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求月票) (第1/3頁)
林家龍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象倒不是在忽悠人,實際上他對老李的崇拜發自真心。
拋開事實不談,有這麼一個能把皇位傳給你的爺爺……別說崇拜了,跪下恭恭敬敬磕大頭都沒問題。
不過話說回來,李世民說的也的確是個問題,但是問題在於,現在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把醫生普及進鄉村,就算是赤腳醫生,多少也有點整不起。
能把城鎮覆蓋住,已經是目前的極限了。
不過不著急,飯要一口一口吃。
明天就是殿試的日子,反正也不差這一天,並且還要等待其他人交接事宜,所以李象打算在後天正式出發。
第二天一大早,李象便來到了兩儀殿,見證一下歷史上的第一次殿試。
殿試的起源,是宋太祖開寶六年。
翰林學士李仿權知貢舉,主持在東京貢院進行的全國會試。
經過各場會試,共錄取進士、各科及第者38人。
其中有一名叫做武濟川的人,還有一名叫做劉浚的人,在召對時因“材質最陋,對問失次”而被黜落。
而這位武濟川,是李仿的同鄉,趙大在得知這件事的時候,心裡就挺不高興的。
不止趙大不高興,落第的進士徐士廉同樣心中不服,擊登聞鼓控告李仿照顧鄉親不公平,要求皇帝親自主持考試,以此來求個公道。
於是趙大下詔從落第者中選出195人和已中的36人,在講武殿進行復試,由趙大親自主持,結果又有127人及第,而原錄取的人中又有10人落選。
張榜後,朝野大譁,李仿降職。
這次科舉案,不僅成為殿試的發端,而且自此確立了封建社會的三級考試製度。
有人認為殿試從武后開始,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正所謂“武后所試諸路貢士,蓋如世之省試,非省試之外再有殿試也。唐自開元以前,試士未屬禮部,以考功員外郎主之。武后自詭文墨,故於殿陛間下行員外郎之事。”
唐代“策問貢人於洛城殿”僅武則天這一次,只是偶爾為之,並未形成制度,而且也只是她親自主持一次省試,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武則天的這次行為完全是臨時起意,並沒有形成制度,故而並不能算做是殿試的開端。
畢竟張冠李戴也不是第一次了,就像是把京杭大運河的名頭安排到楊廣頭上一樣可笑。
大唐現如今的這次殿試,和後世明朝之時成熟的殿試流程差不多。
殿試的規矩是,只要進入殿試的環節,就不再黜落,而所有人的成績也統一進入排序。
會試分榜排序,不公佈分數的原因其實也很簡單,你看同樣的卷子,河淮考區的人考了九十五分排五十五名沒有被錄取,而嶺南考區的人只考了五十多分排第一被錄取,很容易引起不滿。
所以分榜排序,且不公佈分數的做法是很合理的。
至於殿試就沒這麼多問題了,反正都是等額選取。
殿試只考策問,不考別的東西,應試者自黎明入,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後頒發策題。
李象到達兩儀殿的時候,殿試早已經開始,李世民坐在上首,神采奕奕的,看起來很有精神。
您真是一點都不困啊,阿翁……
李象打了個哈欠,昨晚和裴雪青談心,聊得有點久……的確只是談心,畢竟裴雪青懷孕了,李象也沒做什麼出格的事情。
他走到一名貢士的身邊,低頭看了一眼。
河淮考區,韋思謙。
李象的鼻翼動動,怎麼一低頭就看到一位歷史上留名的人物?
他知道韋思謙這個人,倒不是因為韋思謙當過宰相,而是因為那個“明目張膽”的成語。
當時褚遂良低價買了別人的田,結果韋思謙上去就是一個彈劾,證據確鑿之下,朝廷也不好明目張膽庇護褚遂良,就給他調到了外地。等到褚遂良回京的時候,立刻對韋思謙展開報復,把他貶到外面做縣令。
有人問他後悔不後悔,韋思謙就說:“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
當然了,這個詞語後來就變了味兒。
不過……姓韋的,不應該是京兆人士嗎?怎麼跑河淮考區去捲了?
又看了一眼題目,策問一共三道。
第一道,死罪囚,家無周親,上請,敕許充侍。若逢恩赦,合免死否?
第二道,魏公弒君奪位,合為王道微缺之始
《大唐好聖孫!》 第二百七十二章 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求月票)(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