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方略 (第1/2頁)
葵花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dt>
&esp;&esp;周主點頭表示同意他的看法,又道:“如果是這樣的話,今年之內,我大周便是無法對外用兵,如今軍心正旺,又兼遼國陷入內憂之中,若是放棄這個大好時機,朕覺得十分遺憾。\\\ 超速首發\\範相,關於糧草之事,難道不能想些辦法嗎?”
&esp;&esp;範質道:“辦法倒不是沒有,待糧食下來之後,可適當的提高糧賦,從百姓手中多徵一點,便可免強維持年內的用兵。”
&esp;&esp;周主搖搖頭,道:“此舉萬萬不可,民為國之本,旱災之年,百姓維持生計尚且困難,又怎可向他們多徵糧賦,這無疑於竭澤而漁,大為不妥。除此之外,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esp;&esp;範質無奈的說道:“除此之外,臣別無他法,除非天氣驟變,能及時下幾場雨。”
&esp;&esp;李靈對於軍國政事其實完全是一竅不通,故而眾臣議事之時,他只是靜靜的在一旁聽取各人的意見,從中學習。
&esp;&esp;周主見眾人均是無策,忽然瞅向李靈,道:“無疾,你一向足智多謀,可有什麼良策嗎?”
&esp;&esp;“暈,你問我,我問誰?我是個大夫,又不是袁隆平,能給你搞出個雜交水稻來麼!”
&esp;&esp;“這個嗯臣想不如以戰養戰。”
&esp;&esp;李靈支唔了半天,突然迸出這麼一句。
&esp;&esp;“以戰養戰!”周主顯然是對他這個突發奇想來了興趣,急道:“無疾,你說詳細一點,何謂以戰養戰?”
&esp;&esp;李靈只不過是隨口想起,於是就隨口說了出來,根本就是胡言之語,如何能“說詳細一點”?
&esp;&esp;不過好在他反應機敏,頭腦飛速運轉,卻是有了一番說詞,於是一本正經的說道:“臣並無什麼詳細之策,臣只不過想起那遼人不事生產,卻可屢次興兵南侵中原,靠得便是搶掠中原的物產,充為軍用,此即可稱為‘以戰養戰’,所以,臣想如果我們也能採取遼人之法的話,對外用兵,自然不會被糧草的問題所羈絆。”
&esp;&esp;他這一言,卻是提醒了其他大臣,其中竇儀當即說道:“陛下,臣以為宋國公所言極是,荊湖之地,土地肥沃,乃天下糧倉之所在,且甲兵雖整,控弦之士不過三萬,朝廷只需遣一大將,發兵數萬,不出一月自可掃平,如此便可以盡得荊湖之糧,到時或攻北漢,或滅南唐,大軍自不需為糧草擔憂也。”
&esp;&esp;竇儀之言眾臣皆是點頭稱是,張永德卻道:“荊湖雖弱,但左有西蜀,右有南唐,我軍發兵進攻,若此兩國施以援手,我軍將陷入三面夾擊的境地,竇大人以為該當如何應對?”
&esp;&esp;竇儀一笑,道:“前者我大周起傾國之兵伐遼,這兩國尚且不敢輕動,如今我大周大敗遼軍,光復燕雲,威震四海,時至今日,將軍以為這兩國還敢出兵與與我大周天兵抗衡嗎?”
&esp;&esp;張永德雖然行事粗魯,但于軍事之道卻頗為深通,這也是他能在禁軍中有些高位的重要原因,遂道:“竇大人此言差矣,此一時彼一時,遼國與西蜀、南唐相隔千里,而荊、湖卻與之唇齒相連,正所謂唇亡則齒寒,這兩國不管有多麼的懼怕我大周天威,必也懂得自保其身,豈有不出兵相救之理!”
&esp;&esp;張永德所言有理,竇儀一時間也無法回答,這時,趙匡胤卻道:“幾位大人所言都十分在理,臣認為,荊湖必取,但取之方略卻要與徵遼之略相同,兵貴神速,必須在西蜀與南唐兩國還未發兵之前,一舉攻滅荊湖。”
&esp;&esp;張永德卻是不屑,道:“兵貴神速,說得倒也輕巧,大兵集結,焉能不驚動對方,那兩國的國君雖然無能,卻也不似遼帝那般昏潰,怎能不做出防範。”
&esp;&esp;周主知趙匡胤一向沉穩,凡出言必是經過深思熟慮,遂道:“元朗,抱一所言不可不顧,你可有相應的對策嗎?”
&esp;&esp;趙匡胤道:“臣以為可使假道滅虢之計,先挑動楚地內亂,我大軍藉口助其平亂,借道荊地,趁機滅之,隨後發兵直搗楚都潭州,如此則既可掩人耳目,又可以短時間內掃平這兩國。”
&esp;&esp;周主點點頭,道:“假道滅虢,確實是一條好計,但如何挑動楚地內亂,你可
《生化大宋》 第六十二章方略(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