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第1/2頁)
十八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dt>
&esp;&esp;在這三百年中,均田制的確緩和了地主階級和貧農們的矛盾,也給農民們帶來了一段好日子。
&esp;&esp;這個“好日子”當然和我們現代化的農耕生活水平相差甚遠,在那個年代,能夠全家吃飽,就已經是盛世下能達到的較好的的圖景。
&esp;&esp;這是受到生產力的制約。小農純手工種植的效率難免有低效率的弊端,就算是放到現代,萬千畝田的大農莊是一種效果,承包一百畝的小承包商也很有賺頭,但是不可忽視小農手工種植在農村依然有很多。
&esp;&esp;和千百年前相比,這些小農種植者們在新時代,至少能夠脫貧奔小康。而在封建社會中,吃飽飯,有地種,這就是他們最樸素、最真誠的心願。
&esp;&esp;均田制一直維持到了中唐時期,有學者認為即便是貞觀之治這樣名聲浩大的盛世開端,農民的生活,也不過是勉強果腹,國富富不到民,盛世之名,名不副實。
&esp;&esp;也有一定的道理吧,不過對比起前隋後晚唐,貞觀的民本思想已經算是相當優秀的了。】
&esp;&esp;李世民立刻在“民本”二字上做了重重的標註——這是天幕欽定的核心要義,等自己上任了是要考的!
&esp;&esp;現在的李世民,和當年那個,十七歲,只擅長領兵打仗的少年人不一樣了,為了日後的大業,他早早設立了文學館,招攬門生,自己也對治國理政的著作多有研習,在日復一日向幕僚們請教的時光中,他已能獨立對天幕提供的思路方向產生髮散思考。
&esp;&esp;他將心中冒出的新策在心底一一記錄下,準備回到秦王府後再和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一一商討。
&esp;&esp;既然知曉了大唐腐壞的根源,在他手中至少要穩住後人行進的方向。
&esp;&esp;【再之後的藩鎮割據問題,其實也一樣根源於土地問題。
&esp;&esp;藩鎮豪強能夠霸道一方,依靠的是手底下的兵,那麼這群兵是從哪裡來的呢,又為什麼願以追隨他們呢。
&esp;&esp;德宗統治年間,朝廷的使者洪經綸來到河北,聽說當地節度使田悅擁兵七萬,下令讓他“停兵四萬,令歸田畝”,以此想要削弱田悅的力量。
&esp;&esp;問題來了,田呢?
&esp;&esp;這四萬兵為什麼要來當兵?是當兵的日子很舒坦嗎?中原人對土地的熱愛是愛之深沉的,能讓他們出來為這些軍閥賣命,那就說明他們沒有田了,只能透過出賣自身勞力與性命的方式,為一家老小換來吃的穿的。
&esp;&esp;田悅對四萬兵的話也驗證此推測:“爾等久在軍戎,各有父母妻子,既為使者所罷,如何得衣食自資?”
&esp;&esp;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田悅的兵是重新回來繼續當兵了,還有的被“消兵”政策強制退伍後,直接佔山為盜。
&esp;&esp;無一不印證來藩鎮的軍隊來源,都是些因土地兼併失去了自己的幾畝地,只能流浪無業的亡命之徒。
&esp;&esp;他們的出現並非是某一個節度使振臂一呼,就蜂擁圍聚,而是那些被朝廷放棄,失去家園的子民們。他們無路可選,要麼被加倍壓榨,成為地主佃農,要麼參加軍隊,出賣生命,要麼佔山為王,起兵造反。
&esp;&esp;所以說,只有能夠切實地把握住民生之重要性,才能長久地維繫王朝的穩定。】
&esp;&esp;之後,祁衡的話題又偏到了西安旅遊的吃喝玩樂上,和彈幕打成一片。
&esp;&esp;祁衡已經講得很完備了,於是也沒有什麼彈幕對此再有什麼疑問,不過有幾條彈幕還在感慨直播間的大哥。
&esp;&esp;[今天講李唐講了半天,怎麼都沒有來個s二鳳的大哥,好可惜!]
&esp;&esp;[支援,缺一個西安大哥。]
&esp;&esp;李世民假裝沒看見這幾條——他的幕僚們已經為他大致摸明白了李元吉洩密的原因,他是堅決不會打賞的,要是說了什麼不該說的,引得神仙對“玄武門之變”再發表什麼見解,那父皇對自己的看法恐怕又要再反轉了。
&esp;&esp;為了李淵他老人家今天早已不堪重負的小
《[綜歷史] 帝王將相在我直播間瘋狂闢謠》 第88章(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