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三章 焦急的等待 (第1/2頁)

岸易通易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愛書網"網站訪問地址為

因天氣不好,又下著大雨,朱友康的母親張麗芝,坐在大鍋灶旁邊的用麥秸編制的蒲墩上,用她那整日勞作而顯得微黑粗糙的右手,有節奏地“咕噠,咕噠”拉著風箱,左手拾掇著放在鍋灶前面的沒有規則的一堆柴火,分成一小捆一小捆地往灶火口裡新增。

這裡是相對比較落後的地區,時值1978年還沒有通電。

這麼樣的天氣,在屋子裡已經看不到什麼了,可是因為灶火裡有柴火燃燒的光亮,他的母親仍然捨不得點燃放在北牆高處家堂窯裡的煤油燈。

這是南丘村一代人做飯的方式。

柴火是勞動之餘從地裡隨手撿的,不用花一分錢,勤儉持家是這一代人的優良作風和優良傳統。

她一邊往灶火裡新增柴火,一邊想著心事。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可不是嗎?大兒子最近鬧著輟學已經有大半年了,好像是最近給父母還下了最後通牒,反正趕在這個禮拜天放學就不再去上學了!

問題是,學校裡整天勞動,不是挖水渠就是點棉花,不是勤工儉學就是去學校荒地幹活;老師又不懂得如何教學,不能有效地管控課堂,學生髮瘋一樣地和老師對著幹,不是搞鬧劇,就是搞惡作劇,整天由著學生的性子,學習鬆懈,紀律換撒,這樣的環境怎能學習呢?

大兒子還曾經表示,要為家庭分擔擔子,要早日下地幹活掙工分,儘快還清隊裡的饑荒,吃上飽飯。這怎麼行呢?農家孩子不上學去那裡尋找出路呢?

今天一大早,孩子他爹朱書堂本來打算和車隊一起去縣城給隊裡送石頭,誰知道在裝車的時候,被石頭砸中腳面,受了傷還要在家裡躺著休養。還好,可以陪陪感冒發燒的二兒子朱友健。二兒子低燒不退都好幾天了,真是著急得不得了!

還有,因為臨時調不開人手,讓大閨女朱友鍾跟著車隊去城裡送石頭去了,第一趟很順利,誰知道下午走了以後直到天黑還沒有回來,也沒有任何音信,真是揪心啊!

張麗芝一邊新增柴火,一邊思考著一天裡發生的事情和自己擔心的事情。

當手裡的柴火被灶火裡的柴火引燃時,他並沒有注意到,至到被燒到手指,她才把手中已經燃起來的柴火隨意的扔掉,這一扔不要緊,灶火堆放的柴火一起跟著燃燒起來,頓時大火開始在屋子裡蔓延。

牆上貼的神馬已經被大火燒掉,她順手抄起一把笤帚就向火苗撲去。哪知道不但沒有撲滅火勢,反而引燃了手中的笤帚,她趕緊扔掉笤帚向後倒退了一步。

灶臺上的那隻小花貓“喵”一聲嚎叫,從鍋臺邊一個越身逃到牆角去了。

這時火勢已猛,她大聲扯著嗓子喊著書堂的名字“老朱,老朱,快來救火,快來救火,救火啊!”

她是一位堅強的婦女,是村子裡出來名的勞動模範。可是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火情,她一時不知所措,趕緊搬自己的救兵來增援。

她三八年出生,一小沒了娘,跟著父親和哥哥弟弟相依為命,過著極其艱難的日子。

三四歲的時候,下雨把房子也泡塌了,住進鄉親們臨時幫忙塔起的帳篷。又遇上兵荒馬亂,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捱餓成了家常便飯,幾次餓得昏了過去,又死裡逃生。

最困難的時候,就和哥哥沿街乞討。尤其是到了冬季,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衣服,尤其是冬天的衣服便成了姊妹們的奢望。多少個冬天,都是在冰天雪裡度過的,別說沒有襪子穿,就是鞋子也是露著腳趾和腳跟。

每年冬天,凍得臉上、手上、腳上都是凍傷,腫脹的像饅頭,嚴重時化膿流血,苦不堪言。

作為十歲上下的小姑娘,在富家裡都是“小公主”,“香餑餑”,而在窮人家裡卻是流浪的女孩,沒孃的女孩,最受罪的女孩!

總算是老天有眼,張麗芝也和朱書堂一樣,後來有了後孃,後孃為了養育這些子女,也沒有生育。書堂的後孃嫁到朱家沒有生育也沒有領養孩子,把五個子女當成了自己的孩子,情同手足,撫愛有加。

不同的是,張麗芝的後孃嫁到她家後,又領養了一個女孩——她弟弟的女兒,也就是她的親侄女。

這樣一來,張麗芝儘管沒有再受大罪,但是他後孃有了親侄女做養女,並且溺愛有加,相對於她,就失去了更多的關愛和溫暖。

她在家裡不到十歲就開始學著做飯,學著做衣服,像大人一樣操持家務,這樣練就了她一手好活兒。做鞋襪,做衣服,做家務樣樣活兒做得都很出

《蓬州還魂》 第三章 焦急的等待(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