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0章 研製虎蹲炮 (第1/3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火器軍裝備了鐵管火槍之後,我叫凌振秘密研製虎蹲炮,這是順理成章之事,靜待花開即可。

虎蹲炮本來到明朝才能研製出來,但等到那時,黃花菜都涼了,物是人非,與宋何益?所以,虎蹲炮研製必須提前。提前無非是技術問題,我李逵給予技術指導即可。就像鐵管火槍提前醃製,會遇到瓶頸問題,但是,不是還有我聰慧威猛的李大將軍嗎?沒有技術?我手把手指導即可。

提到軍事,不能不提火器;提到火器,不能不提虎蹲炮。火炮崛起於公元十四世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世紀是使用刀、槍、劍、戟等冷兵器的時代。然而,事實的真相卻是,明代是火器獲得較大發展的時期,例如明太祖開國時期,軍隊就裝備了大量火器,在掃平群雄、北伐殘元的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洪武十三年規定,“凡軍一百戶”,要有銃手十名,刀牌手二十名,弓箭手三十名、槍手四十名。其中,裝備火器的銃手佔了編制的百分之十。到了明成祖執政時期,更組建了世界最早的,專門裝備火器的新兵種——神機營。這比歐洲在16世紀初西班牙建立的火槍兵要早一個世紀左右。神機營剛組建,就與遊牧在蒙古草原的韃靼、瓦剌騎兵進行生死搏鬥,憑著火力優勢,再次立下赫赫戰功。明代統治者重視火器,不斷在軍隊中推廣各種火器。在明成化年間,使用火器的軍人,在軍隊編制中的比例,從明初的百分之十發展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明軍中有的步兵營,使用火器的軍人竟佔了編制的百分之五十。這類步兵營就駐紮在薊北長城一帶,領導者是中國歷史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出身將門,考中武舉,開始了戎馬生涯。當時,沿海地區不斷受到倭寇的騷擾,戚繼光先後支援山東、浙江、福建等地區的海防,取得了平定東南沿海倭患的勝利,建成了一支戰無不勝的“戚家軍”。後來,戚繼光又移師長城,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等鎮,防禦經常南下搶掠的蒙古貴族。維護疆土安寧。明代前期,裝備的火器主要是國產貨,有手銃、碗口炮等,明代中後期,有很多先進的火器從外國傳入,並大規模裝備明軍。例如戚繼光的軍隊中裝備的火器主要有無敵大將軍炮、佛朗機、鳥銃等。其中,佛朗機這種火器產於歐洲,明人仿製出多種型號,無敵大將軍就是其中之一;而鳥銃,則被很多人認為是傳自日本。

那麼,明軍裝備了這麼多源自外國的火器,是否意味著國產火器逐漸被淘汰呢?當然不是,下面介紹一下明軍的國產火器——虎蹲炮:多種型號的虎蹲炮虎蹲炮創制於明朝嘉靖年間,明中葉中國東南山區倭患猖獗,在與倭寇的鬥爭中,由於水田裡溝渠縱橫,地形複雜,兵器家們根據實際需要創制了虎蹲炮。虎蹲炮是為了彌補一些外國火器的缺點而創造的炮,可算為國產火器爭了光。最初,戚繼光在東南沿海與倭寇作戰時,發現鳥銃與佛朗機在使用時並不如意,“鳥銃雖準而力小,難御大隊,難守險阻,難張威武”,“佛朗機更重,更難於槓行”,由此計劃要創造一種比鳥銃力大,能防禦大隊敵人的火器,這就是著名的“虎蹲炮”。這種炮“比鳥銃,一可當百”;比佛朗機更輕,更便於攜帶,野戰時機動性強,防禦則可控扼險隘。這個時期的明政府開始對明初流傳下來的舊炮進行改造,以適應作戰需要。《大明會典·火器篇》記載明人陸續將一批手統及碗口銃改裝成新式的“中樣佛朗機”就是一個好例子。戚繼光也主張“器械舊有可有者,更新之;不堪者,改造之;原未有者,創造之。”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不堪者,改造之”這句話,被戚繼光認定為“不堪用”而需要“改造”的舊炮有碗口炮、毒虎大炮、而即將要“改造”出的新炮就是“虎蹲炮”了。《練兵實紀》稱:“‘碗口炮’腹小口大,項短藥少子重,發出無力,不堪用。如用之必須腹長三尺以上,而鉛子合口送至腹底發出,乃急且中也。五十人之中,可備一位,以防要路大勢衝突之寇,今取名虎蹲炮即是。”清楚地指出了“不堪用”的碗口炮被改制成了虎蹲炮。

此外,《練兵實紀》又稱:“又如舊日‘毒虎大炮’,粗惡不堪打放,須置於軍馬營壘數十步外。今加以新法,名為‘虎蹲’,即於行內可發。”所謂的“加以新法”,就是給炮加上“爪釘”,“前後箍”等物,使火炮更加堪用。除此之外,一些由明初流傳下來的‘三將軍’‘櫻子炮’很可能與‘毒虎大炮’一樣,被加以改造了。這樣說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虎蹲炮都是由舊炮改造的?當然不是,直接用熟鐵新造的也不少。因為改造及新建,使各種虎蹲炮來源不一,所以這些炮的重量、大小並不一致,戚繼光的兵書就記載了兩

《梁山不老》 第120章 研製虎蹲炮(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