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好漢上梁山 (第1/3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黃文炳就是為祭旗而生的。他的死詮釋了“犧牲”的本義。“犧牲”的本義是名詞性的,指供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或者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 。黃文炳是不是純色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就是他乾的活。
沒有他來祭旗,好漢們就上不了梁山,這就是個坎。黃文炳就是越過這個坎的墊腳石。這就是壞人的作用。
其實,世界上本沒有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因為人無完人 ,金無足赤,任何一個人都有他可取之處,也有他的不足之處。你總不能說他有一點好的地方就是好人,也不能因為他有一點壞處就說他是壞人。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關係,你不能因為他有自己的利益關係,為自己謀私利,就認為他是壞人。好人與壞人,社會層面也有個大致的標準,但大多隻是立場不同的,評價的結果也就不同。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某一時刻做了一件大壞事,譬如殺人,或者某一段時間小壞事做得比較多,譬如經常小偷小摸,就會被別人認定為壞人,好人也是一樣的道理。但好人與壞人並沒有固定的界限。譬如:壞人一念善心會做好事,好人一念貪嗔也會鑄成大錯,這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當然,也有一些人做壞事已經成習慣,一輩子都改不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十惡不赦、惡貫滿盈。
但即使是這樣的人,也不是時時刻刻都在做壞事,譬如慣偷,他也有不偷的時候和不偷的物件。以過去的某種行為來簡單的判定某個人就一定是壞人或者好人,其實並不靠譜。通常情況下,人的認知決定了其行為模式,但也會呈現出與認知不一致的地方,這種不一致只是認知比行為滯後一些,最終都會趨向於與認知的一致。那是不是用某人現在的認知來判斷其好壞就靠譜了呢?實際上這也是不靠譜的,因為人的認知在與周圍環境互動的過程中,本身也會一直不停地改變,最典型的例子是,小時候我們都會憧憬做科學家、詩人這些高尚的職業,長大了往往只想做當官、發財這類低俗的事情。認識到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有什麼用呢?一是可以提醒自己期待壞人變好;二是提醒自己原諒做壞事的好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裡的壞人與好人也可以指向自己,鼓勵自己向善向美。一般人所認知的好壞都是建立在自己或者所屬團體利益的立場之上,有利於自己或者所屬團體的人或者事稱之為“好”,不利的稱之為“壞”,這些都是基於立場的觀點,當兩個人立場不一致時,就會對同一個人或物出現重大偏差。這更說明絕對的好人或者壞人不存在,好人與壞人大多是相對的。
比如,同樣是評判黃文炳,蔡九集團人認為他是忠臣良將,梁山集團認為他是壞蛋一枚。同樣是評判宋江,蔡九集團人認為他是殺害妻子的叛國者,梁山集團認為他是棄暗投明的及時雨。
這就是立場問題。
不管黃文炳是不是壞人,他還是為他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付出代價之後,大夥高高興興地將所搶得的黃文炳的家財分裝車上,分批上了梁山泊。這又是這兩個人的區別:文炳先生是疏財不仗義,宋江哥哥是仗義不疏財。兩個人似乎各有短長,我們大多是取其“仗義”這一點作為標準的。這就是好人的其中一個來源。
有人投奔、又送銀子,自然是好事,於是,守梁山大寨的幾個頭領吳用、公孫勝、林沖、秦明、蕭讓、金大堅等人,也很高興。他們正愁沒人守城池,正愁沒錢買糧草,換了誰都會高興的。於是開啟寨門,高高興興地一起下山,恭恭敬敬將一眾好漢迎上梁山大寨來,免不得一番好酒好肉招待。
關於“梁山”,我這裡得囉嗦幾句。梁山本來叫“良山”,因春秋時期附近有良邑而得名。西漢時,漢文帝次子梁王劉武曾獵於此山,死後葬於此山北麓,遂更名為“梁山”。梁山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處於山東省的泰安、濟寧、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梁山則是梁山縣境內最高的地方,位於縣城東南,由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是梁山縣境內最高處,主峰虎頭峰海拔190餘米。單純看海拔,梁山只是小山,但這裡是在華北平原上,這已經算是險要地形了。
實際上,梁山泊這片大湖澤的前身就是歷史上名氣很大的大野澤,也叫鉅野澤。古代四瀆之一的濟水,本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大野澤就是濟水受阻瀦留而成的大澤,範圍很大,大致位置在如今的梁山、東平、鄆城、鉅野、汶上、嘉祥、濟寧一帶。濟水和汶河交匯注入大野澤,之後從東北方向流出,最終注入大海。秦末天下大亂之時,彭越就曾在鉅野澤聚眾為寇,《史記·彭越列傳》中記載:“常漁鉅野澤中,
《梁山不老》 第6章 好漢上梁山(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