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駐軍陳橋驛 (第1/2頁)
甘莊柳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眾人跟著宋江來到京城時,他們接到了一個並不奇怪的命令:那就是梁山大軍不準進城,暫時駐軍陳橋驛,只有宋江等少數頭領被允許進城面聖。
陳橋驛是什麼地方?聽著這麼熟悉?陳橋驛是大宋的發祥地。地處封丘東南部,在黃河北岸,與七朝古都開封隔河相望。公元960年2月2日,在趙匡胤等人的指使下,鎮州和定州長官派人謊報軍情說,北漢和遼國的軍隊聯合南下,攻打後周,請求派兵援助。後周的宰相範質和王溥等人不辨真偽,急忙派趙匡胤帶領軍隊前往抵抗。時任後周殿前都檢點的趙匡胤,奉命率領大軍,前去迎戰傳說中正入侵的遼國敵軍。趙匡胤率軍行進到陳橋驛(今河南封丘陳橋鎮)的時候,他手下的將士發動了兵變。親信趙普等人讓將士們把準備好的黃袍,套在了趙匡胤的身上,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第二天,他領兵返回開封,逼周恭帝禪位,奪取了政權。這就是歷史上的“陳橋驛兵變”或“陳橋兵變”,又被形象地稱為“黃袍加身”。因此,趙匡胤得以建立北宋,成為宋太祖。
這一兵變,和人們通常所知的兵變有所不同,它基本上兵不血刃。趙匡胤當時已掌握最高軍權,他從陳橋驛返回開封,到奪取後周政權,僅遭遇了小的抵抗。事變的整個過程,沒有大的流血衝突,就完成了改朝換代。這為趙匡胤贏得了民心,也使北宋政權在後周統治區穩定了局勢。
那麼,兵變是在什麼樣的背景之下發生的呢?陳橋兵變,正處於後周主少國疑的時候。兵變前一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了。剛即位的周恭帝柴宗訓才7歲,由符太后垂簾聽政。當時,五代時期武將掌握朝政的情況在後周仍然存在。趙匡胤因屢立戰功,在朝廷得到重用,成為了檢校太傅、殿前都檢點。
960年正月,鎮州(今河北正定)和定州(今河北定州)傳來訊息說,遼將要大舉南侵,盤踞在河東的北漢小朝廷也要跟著一起發兵。後周朝廷沒有認真分辨訊息是否屬實,就急忙尋求對策。符太后和宰相範質等人,最終決定命趙匡胤領兵出戰,給予他軍權。因此,趙匡胤的親信士兵得以發動兵變。趙匡胤兵變回師,一路上還是比較順利的。守備都城的禁軍將領王審琦等,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他們得知兵變後就進行接應。軍隊到了陳橋門時,吃了一次閉門羹,守門的人拒不開門,趙匡胤就率軍繞道到封邱門,進入開封。與此同時,後周的大臣們聽說趙匡胤等人兵變的訊息了。忠於後周的韓通在倉促下,領著少數人馬迎戰,正好又碰上了兵變前鋒王彥昇,被王彥昇追趕到家裡,韓通連同家人被王彥昇所殺。
這場兵變中,韓通被殺是比較血腥的一幕。除此以外,兵變計程車兵確實遵守了趙匡胤的命令,對百姓秋毫未犯。考慮到趙匡胤的實力,朝中大臣對其兵變雖不滿,也沒有激烈地抵抗。在地方上,昭義軍節度使和淮南節度使雖有反抗,也很快被趙匡胤滅掉。
960年2月4日,趙匡胤逼周恭帝禪位,降為鄭王。隨後,趙匡胤建立了北宋,是為宋太祖,把都城定在了開封。
很多史書對陳橋兵變的準備工作,缺少具體的交代,讓人覺得這是一次突發性事件。實際上,趙匡胤就是兵變的策劃者:趙匡胤帶兵出征,剛離開京城,開封城就謠傳“檢點當為天子”。此前,駙馬張永德就因為同樣的謠言,而引起周世宗柴榮的不滿,被免去殿前都檢點,趙匡胤正好接替他的職位。由此看來,兩次謠言都極有可能是趙匡胤命人散佈的,第二次是為趙匡胤奪權做輿論準備。陳橋兵變的前幾天,趙匡胤非常焦慮,還跑到家裡和家人一起商量。他的姐姐拿著擀麵杖就從廚房裡跑出來了,還打了趙匡胤一下,說到:“大丈夫行大事,要自己做決定,不要來家裡嚇唬女人。”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趙匡胤是在預謀一件大事,而且不成功會禍及家人。出征前,他還把家裡人都安頓在封禪寺中,這更能說明他為兵變早有準備。
趙匡胤對韓通被殺,表示了意外和不滿,殺人者王彥昇還揹負了獨斷專殺的罵名。但是,從一些細節不難發現,韓通不太可能是意外被殺,而是作為政敵被有意除掉的。韓通家人裡,被殺掉的都是幾個兒子,而四個女兒和幼子卻活下來了。這種殺男不殺女,殺長不殺幼的行為,顯然是有用意的。後來,趙匡胤駕幸開寶寺,看到了牆上掛有韓通和其兒子的畫像,趕快讓人拿掉,可以看出他對韓通的厭惡之情。
陳橋兵變和北宋建立,有賴於趙匡胤的實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卓越的謀略和政治素養。趙匡胤等人到底是如何精心謀劃篡權奪權的,我們已無從知曉了。從兵變以後的表
《梁山不老》 第14章 駐軍陳橋驛(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