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放開漕運 (第1/2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既然身份已洩露,朱由校便失去了繼續偽裝的雅興。
他言簡意賅地安排了民間徵糧事宜,隨後在錦衣衛的簇擁下翩然離去。
臨行之際,他還特意向貼身太監低語,讓未離京的漕運總督趙於逵次日覲見。
趙於逵,這位尚在京城的官員,正忙於向度支司謀求銀兩支援。
次日晨曦初照,他便被引領至西苑御書房,一進門便行了個畢恭畢敬的大禮,彷彿朝拜的臣子面對至高無上的君主。
朱由校並未急於讓他起身,反而起身繞其而行,目光如炬,審視著這位漕運總督。
趙於逵心領神會,感受著皇帝無聲的審視。
終於,“朕安,平身吧。”
朱由校滿意地坐回龍椅,對這位膚色黝黑、身形幹練、務實勤勉的官員表示了認可。
“臣謝陛下隆恩。”
趙於逵如釋重負,起身而立。接著,朱由校將他的奏本擲回,要求其從頭細說漕運之事。
“從最本源之處談起。”
趙於逵領命,娓娓道來。
大明漕運,始於糧長制,各區域稅糧按需運輸,由當地田畝巨擘負責。
永樂遷都後,京師糧荒,漕運改革,漕軍應運而生,負責跨域運糧,形成支運、兌運、長運三階段演變,最終定格於長運之法,漕軍直抵江南取糧,效率倍增。
朱由校靜聽其詳,隨後沉聲發問:“漕運之舟,何如?”
趙於逵詳盡闡述,漕船材質精良,分淺船與遮洋船,各有尺寸,沿運河密佈的碼頭提供維修之便。
話題一轉,朱由校問及銀兩之事,直指“公器私用”之疑雲。
“此‘私’為何人?”
一語既出,趙於逵驚懼交加,跪倒在地,御書房內頓時寂靜無聲。
良久,趙於逵鼓起勇氣抬頭,只見皇帝目光如電,只得再次低頭,不敢直視。
"呵呵,冷笑間,朱由校以兩聲輕蔑之音,直刺趙於逵之心。"
"讓朕一窺天機,你言及的,莫非是前漕運舵手李三才?"
"臣遵旨。"
趙於逵聞皇帝提及此人,眼眸驟睜,膽氣陡生,昂首補言,心緒決絕:
"陛下明鑑,更有河道總領王佐、戶部右輔王紀,同流合汙。"
一語既出,趙於逵不再諱言,將漕運之濁流,悉數傾瀉而出:"此三賊,勾結貪腐,侵吞河工銀兩,私賣國糧,更以漕軍為奴,肆意差遣。"
隨著趙於逵的揭露,一幅橫跨南北、錯綜複雜的權錢交易圖卷,在朱由校眼前徐徐展開,工部、戶部、漕運、河運乃至各地官府,皆成其網中魚鱉。
貪腐之事,不過冰山一角;真正駭人聽聞者,乃漕軍之責,竟被竊用於商賈之道,布匹、茶葉,皆成其運物。
"砰砰砰",朱由校怒不可遏,以拳擊案,雖早有預料,卻未料其網織得如此之廣。
"哈哈,我大明真乃忠臣滿朝!"
朱由校反諷之言,令御書房內眾人皆跪,劉時敏更是愕然,抬頭望向龍顏,欲勸又止:"皇爺息怒。"
"河道漕運之監何在?可曾返京?"
"回皇爺,神廟未遣河道監。"
朱由校聞言,無語凝噎,心中暗罵萬曆昏庸,財路不明,偏行偏鋒。
"趙於逵。"
"臣在。"
趙於逵應聲而起,不解皇帝之意。
"卿乃軍戶出身,可知商道?"
"陛下,臣非商賈之才。"
趙於逵搖頭如撥浪鼓,心中暗道:此問何其荒唐!
"卿且平身。"
朱由校揮手示意,語含深意:"漕運之困,非衙門之法可解,當以商略治之。"
"彼等以公謀私,令漕軍為商賈鞍前馬後,何也?乃因商賈覺,借朝廷之力北運,成本低廉。"
"古語云,疏勝於堵。既漕軍已涉商途,何不順勢而為?"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趙於逵更是急道:"陛下,若許商貨,恐京城糧草難繼!"
朱由校淡然一笑,揮手安撫:"增其運力,廣開商路,許民間參與。"
"稍後,朕賜卿條陳,依此上奏,改漕運之弊。"
"至於李三才等人,卿亦上奏,朕自派人徹查。"
趙於逵聞言,感激涕零,跪地謝恩:"臣誓不負陛下厚望!"
大明朝向來不乏英才俊傑,趙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34章 放開漕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