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0章 兵權 (第1/2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由校,今朝之君,或可位列大明史上,除太祖、成祖外,初登大寶即掌乾坤之強者。

後宮寂寥,無後無母儀,獨鄭貴妃孤立,朝野側目。

前朝景象,異於嘉靖之時。

楊廷和因擁戴之功,聚文臣之眾,與嘉靖之志相左,雖終遭嘉靖清算,然時已蹉跎。

萬曆遺下的帝國,雖滿目瘡痍,朝堂卻較為清明。

光宗之胡亂拔擢,經朱由校數度整頓,留下者皆能納諫之賢。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帝之愛才務實,悄然間,外廷風氣為之一變。

未及兩日,賦稅考成之法已呈御案之上。

韓爌、周應秋、李汝華、張問達四人侍立,目睹聖上審閱奏章。

韓爌輕聲諫言:“陛下,考成法再行,臣等皆贊同,唯慮刑罰過重。”

帝笑曰:“重乎?朕以為猶輕。”言罷,揮毫蓋印,交付劉時敏。

“大明現狀,爾等心知肚明。不重典治吏,朕恐重蹈煤山覆轍。”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無人敢應,恐觸黴頭。

“考成法即此施行,望卿等恪盡職守。”

朱由校轉對張問達道:“都察院需速立章程,明察秋毫,勿使御史、給事中越權行事。”

張問達領命而去,誓將整頓各道。

“李卿,京畿田畝、人口清查,戶部當仁不讓,州縣力行。

速辦理汝華領旨,與袁侍郎議定策略,擬丈量田畝,重編地契,再造魚鱗冊,以清疆界。

帝首肯其策,並囑都察院監之,以防貪腐橫行,欺壓百姓。

張問達再拜領命,眾臣退,京中因田畝清查之事再起波瀾,市井議論紛紛。

大明自古非守舊之地,其民善於變通,於祖制間遊刃有餘,尋覓革新之隙。

此刻,明智之士皆洞悉,大明已至非變不可之境。

皇恩浩蕩,實俸京官,諸黨不謀而合,共議清查田畝之要務,勢在必行。

《優免新例》一出,大明稅基受損,若不及時修補,百官俸祿恐難以為繼,內帑之銀,豈能年年外借?

至於觸動既得利益,引發民亂之憂,實屬多慮。大明士民,受儒學薰陶,道德高尚,尤以青年才俊,血氣方剛,勇於擔當。

增俸足祿,足以吸引眾多青年才俊歸心於皇權之下,誰願揹負貪腐之名,而棄朝廷之厚祿?

貪腐之徒,多為世故老練之輩。

隨著議政深入,加稅之議亦浮出水面,東林、齊楚浙等黨,非但外爭,內亦紛爭。

東林黨內,葉向高主張礦稅,而韓爌、張問達則力推田稅,各執一詞。

朱由校居南海子,日操兩衛,冷眼觀京城風雲。

黨爭喧囂,他卻不以為意,深知皇權強則黨爭息。

商鞅徙木立信,變法成功,得益於秦孝公之全力支援;而秦惠文王時,公子虔、公孫賈因犯禁受罰,更顯變法之決心。

反觀王安石變法,元佑、元豐兩黨相爭,從神宗至哲宗,黨爭不息,蘇軾等人屢遭貶謫,直至蔡京以“元佑黨籍碑”終結黨爭,然黨爭之禍,終未絕跡。

黨爭之下,文官節操日衰,北宋由范仲淹、富弼之高尚,漸至王安石、韓琦之時,僅餘及格之姿,及至新舊黨爭最烈,士大夫節操底線一再突破,宣和、靖康之際,更是令人唏噓。

大明亦未能免俗,君子不黨,小人黨而不群,皆因利字當頭。

朱由校深諳此道,親自下場,以雷霆手段平息黨爭,唯才是舉,不問出身黨派。

正如歷史所鑑,武則天兼用狄仁傑與來俊臣,嘉靖並重海瑞與嚴嵩,皆因用人之道在於才而非黨。

朱由校之舉,亦是此理,大明未來,或可因此煥然一新。

……………

萬曆末年,臘月之初,歷經月餘風霜洗禮,祖大壽率領鐵騎,終抵京師。

同赴盛會的,尚有山海關輕騎簡從的趙率教,二人並肩,將麾下雄師安頓於南海子東紅門之外,旋即步入皇家苑囿。

在宦官細心服侍下,二人換上御賜新袍,熠熠生輝,步入舊衙大堂,躬身行禮,齊聲頌道:“末將趙率教\/祖大壽,叩請聖上龍體康泰。”

“朕躬安,二位愛卿平身。”朱由校擱下案牘,目光溫和地望向二人。

趙率教,年逾五旬,曾官拜延綏參將,因讒言中傷而卸甲歸田。

薩爾滸烽火連天,其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60章 兵權(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