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辯論。 (第1/5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由校對於儒學之未來,心中早有籌謀,簡言之,便是引領其步入實用之途,再塑輝煌。
具體操作,譬如更名換姓,冠以“國學”之雅稱,以擴其聲威,提升其地位。
昔日儒家,今已非昔比,猶如可塑之橡皮泥,隨統治者之意而形變。
儘管朱由校對時下文官集團頗有微詞,然治理國家,儒家之不可或缺,乃不爭之實。
復興百家之論,不過空中樓閣,需腳踏實地,方為正道。
遙想漢唐,諸子百家尚有餘韻繞樑;而及至宋明,孔門後學以“和而不同”之名,行“五經注我”之實,諸子精華幾被吸納殆盡。
唐有“我注五經”,循經探理;宋則“五經注我”,以己意曲解經典,實則斷章取義也。
觀今朝,徐光啟以西學入儒,盧象升儒將風範,乃至岳飛、沈括,皆儒林之傑。
儒家之界,已泛化至儒生、儒將、儒醫乃至儒商,無所不包。
千年演進,儒家在皇權庇護下,根深葉茂,然亦顯其脆弱,不得不順應皇權,以求自保。
時光荏苒,守舊者出局,儒家士大夫既固執又善變,已與華夏曆史血脈相連,非單純學派可比。
自科舉興,儒家與仕途緊密相連,成為百姓心中做官之代名詞。
儒家士大夫,骨子裡追逐權力者眾。
只要科舉之路暢通,儒家自會順應皇權,如朱由校所願,借丘濬《大學衍義補》之力,為儒學注入新活力。
“諸位,且聽我一言。”
朱由校適時發聲,打斷了熱烈的討論。
\"此刻,諸位應已洞悉朕為何首肯袁侍郎於南直隸推行高火耗銀幣之策了吧?\"
\"臣等已然心領神會。\"
面對龍椅上那抹得意之色,畢自嚴雖心中暗歎,卻仍恭敬施禮。
心中暗忖:此等真知灼見,豈是稚氣未脫、喜怒形於色的少年天子所能獨悟?
他悄然側目,瞥向皇帝身旁的劉時敏,心中暗自搖頭。
皇帝所倡“勞動創萬金,貨幣僅其影,衡勞動之尺”二論,蘊含深邃哲理,非司禮監區區老吏所能企及,需有廣博世事洞察之力。
莫非是孫承宗老臣?
畢自嚴腦海中閃過遼東巡撫的身影,旋即又自我否定。
孫公雖歷邊關,學富五車,然未曾親民理政,難有此等凝練之語。
如此看來,要麼是皇帝真乃天啟之才,應驗了年號之兆;要麼,便是其背後有高人指點,此人智慧,定非池中之物,猶如昔日成祖之黑衣宰相姚廣孝,深不可測。
正當畢自嚴沉思之際,袁世振朗聲讚道:
\"陛下才智超群,臣等心悅誠服。陛下今日一言,如撥雲見日,解臣多年困惑。\"
一語既出,堂中群臣紛紛附和,對皇帝大加頌揚。
朱由校,這位穿越而來的帝王,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讚美,也不禁面露赧色。
\"此等溢美之詞,日後少言為妙。\"
朱由校輕擺手勢,言歸正傳:\"南直隸銀患嚴重,袁侍郎之重火耗徵銀之策,實為良策。
然實施之路,恐多波折,百姓能否接納,還需諸卿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他目光如炬,掃視群臣,語重心長:\"南直隸之事,務必慎之又慎,勿使百姓受苦,致民怨沸騰。\"
\"臣等定當謹遵陛下教誨。\"
群臣齊聲應諾。
此時,畢自嚴挺身而出,提議道:\"陛下聖言,當廣而告之。臣請將此語刊於邸報,以勵天下官員。\"
\"嗯。\"
朱由校聞言,先是一怔,旋即頷首應允,輕吐二字:\"準了。\"
待群臣散盡,他亦步出殿外,心懷另一番期待——今日,球場風雲再起,錦衣衛與虎賁衛即將上演龍爭虎鬥。
與此同時,西苑之外,眾臣各歸其位,召集幕僚,筆錄聖訓。
\"勞動乃價值之源,貨幣不過其形之表。\"
此言簡約而深邃,將錢財喻為民力,通俗易懂,然其背後哲理,非歷經滄桑者難以洞悉。
順天府諸望族,對此理尚顯懵懂,只覺今年民力略顯疲態。
張家灣畔,運河輕繞,此地因水而興,市集熙攘。
茶館之內,幾位鄉紳圍坐,茶香嫋嫋間,話題聚焦於勞力短缺。
\"田疇空曠,農人何在?\"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03章 辯論。(第1/5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