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09章 順應時勢! (第1/5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興衰皆苦,嘆世事滄桑。\"

袁世振凝視著田野間百姓足下簡陋的草鞋,心中不禁泛起漣漪,輕聲嘆息,思緒萬千。

誠然,那草鞋,四月春寒料峭中,僅添薄襪,是何等刺骨之痛?

非勞作之鞋,麻布之履乃節慶之時,方顯體面之資。

隨行數十軍卒衙役,文吏三兩,一行人遠離京城繁華,踏入大興縣鄉野深處。銅鑼\"咚咚\"震響,喚聚一村百姓。

\"城中使節再現,所為何來?莫非稅賦又增?\"

邊緣處,老農低語,目光聚焦於那綠袍黑帽、略顯突兀的官員身影。

綠袍黑帽,初觀奇異,細察更覺不合時宜,卻也透露出時代的無奈妥協——綠色易染,紅紫難求,非血可成,味之異也。

待村民聚集,新任鄉官登場,銅鑼再響,宣告新政:\"父老鄉親細聽端詳,聖上旨意,田賦丁稅,自此由鄉官鄉警直徵,大戶代徵成過往。

徭役分攤入田畝,公平合理新氣象!\"

鄉長以俚語釋政,字字珠璣,道出官方接管賦稅之變革。

袁世振頷首讚許,觀此新選鄉官,雖非進士之才,卻也飽讀詩書。

然士人亦有層次,進士之志高遠,而此鄉長,秀才止步,生計所迫,曾為賬房。

皇帝設鄉官,意在提效行政;袁世振力挺,實為百姓減負。

其最顯著之處,莫過於上任即攜官斛官秤,意在終結\"大斗進糧,小鬥出米\"之惡行,六字道盡地主剝削之殘酷。

依古制,十鬥合為一石,然此輩租斛,竟逾常規,十二斗乃至十五斗不等,問之則答曰:“唯汝家量器失準,非吾輩之過。”

轉至小鬥之時,百姓困厄求援,至“大善人”處借貸,則換以縮水之斛,九鬥已屬仁慈,更有甚者,僅七八斗而已,其行徑令人咋舌。

又聞大皇帝新政,旨在清丈田畝,號召鄉民備妥田契,以舊換新,每畝僅徵一文。

鄉官宣政畢,袁世振默然而去,衛士相隨。

時人口雖增,未若後世之盛況,一省之城難容千萬之眾。

即便是京城近郊之鄉,人口亦不過數千。

鄉治簡約,一長一官一鄉佬足矣,輔以鋼刀長槍弓弩,足備防衛。

此際,猶如大浪淘沙,強者自會脫穎而出,得貴人賞識,步步高昇;弱者則如浮萍漂泊,難保根基。

朝廷所遣鄉官,猶似李雲龍麾下精兵,自主權大,初時雖僅數人幾槍,數年經營,卻能成軍,乃至裝備洋炮,威震一方。

鄉雖小,亦聚三五千眾,非易事可馭。

能否以有限之資,成非凡之業,聚民心,收豪強之稅,皆繫於鄉官之能。

幸而朝廷非孤立之援,違法之徒,錦衣衛必懲;亂後之餘,亦有軍隊清場,殺雞儆猴,然非長久之計,刀懸頸間,方知痛楚。

當袁世振晨光熹微中下鄉之際,朱由校帝卻沉浸在懊悔之中,床笫之歡,意外之果,令其自責不已。

晨光透簾,無人敢擾聖駕,帝獨對佳人徐婉兒,其態若八爪魚纏繞,膚白如玉,淚痕隱現,此情此景,令帝心緒難平,回味間,五味雜陳。

徐婉兒半露的玉背,在鴛鴦被的豔紅映襯下,更顯肌膚勝雪,恍若凝脂。

一股寒風輕拂,伴著一縷細若遊絲的嬌吟“嗯~”,徐婉兒勉強睜開眼簾,映入眼簾的竟是帝王那張無辜的臉龐,如同晨曦初照,不染塵埃。

憶及昨夜溫柔鄉的纏綿悱惻,徐婉兒心中漣漪四起,臉頰瞬間染上了桃花般的緋紅,羞澀難當。

即便常伴君側,共度良宵,但每當雲雨過後,那份嬌羞依舊如潮水般湧來,令人難以自持。

言歸正傳,待君王梳洗畢,政務處理妥當,轉而沉浸於書海之際,袁世振適時而至,彙報其下鄉之所見所聞。

彙報完畢,君王揮手示意退下,隨即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崇禎帝至死未解之謎,大明之基何在?

是維繫於宗族禮法的堅固壁壘,還是依託於官員豪門的利益交織?

皆非也!

大明之基,實乃“弔民伐罪,驅除韃虜,復我中華”之壯志,其核心在於愛民如子,此理至明。

回溯太祖朱元璋之治國方略,無論是嚴令伐山鑿石以護生態,還是輕徭薄賦以養民生,皆是為了百姓之福祉,減輕其肩上之重擔。

而今,此等仁政又將重提,以固國本,強基固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09章 順應時勢!(第1/5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