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漕運。 (第1/3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鞍山驛畔,大孤山巍然屹立。
徐謙與趙吏並肩立於山腳,目光如炬,仰望那峭壁懸崖,心中波瀾起伏。
“公公,觀此山岩壁,鐵色隱現,恐為富鐵礦之兆。”
徐謙輕嚥唾沫,聲音微顫,語中透著難以置信。
“且為露天之礦,開採易如反掌。”
趙吏聞言,愕然轉身,滿目驚愕。
三日之內,百餘人穿梭山間,挖掘敲擊之聲此起彼伏。
徐謙更是不惜以舌試石,滿唇鐵鏽之味,終悟驚人之秘——大孤山腹,皆鐵礦石也。
“皇爺之夢,竟成真矣!”
趙吏喃喃自語,隨即跪拜於地,遙向京城方向,磕頭如搗蒜,“皇爺乃天降神只,非塵世中人!”
徐謙見狀,亦隨之跪拜,家族世代礦匠之血,此刻沸騰。自明初以降,尋礦之路艱難坎坷,而今皇夢一指,礦脈自現,且為露天富礦,此乃何等奇緣!
後世鋼鐵巨擘,首鋼、寶鋼、武鋼、鞍鋼,並立於世。
而朱由校皇爺獨念首鋼、鞍鋼,皆因礦脈緊鄰鋼廠,地利之便。
首鋼雖肇始於清末,然其礦脈根基,可追溯至李唐盛世,乃古之冶煉重鎮,安史之亂時更助叛軍軍備之需。
然經年累月,石景山礦之易採之礦已近枯竭。
寶鋼、武鋼之礦,則因開採難度而束之高閣。
言及大明,鞍山鐵礦獨領風騷,開採便捷,實為時代之幸。
再談遼東,鐵匠與鐵礦皆稀缺,其因有三:政策、歷史、人文交織成網。
人文之阻,源自朱元璋之禁令,礦脈開發受阻,寧王請命亦遭拒,轉而依賴南方輸送。
政策之困,則在於衛所制下,遼東軍備打造體系繁複,鐵廠百戶所設定未能盡如人意。
此番故事,道盡遼東缺鐵之困,亦彰顯皇恩浩蕩,夢指礦脈,福澤萬民。
然而,遼東鐵礦之匱乏,迫使諸衛共享資源,終致鐵廠百戶所僅存二十三處,景象之窘迫可見一斑。
尤甚者,距遼陽城咫尺之遙的奉集堡鐵廠,實則遙隸於百里之外的鐵嶺衛麾下,管理之錯綜複雜,恰似棋局錯置。
自宣宗朝起,大明衛所制漸趨式微,軍餉不繼,遑論工匠之俸祿,邊關軍備由是告急,猶如枯木難逢春雨。
為解此困局,朝廷不得不出面斡旋,遠赴偏遠衛所,輸送軍械,以濟燃眉之急。
論及歷史根源,中原歷代因禁礦之令,礦物開採量本就低迷,明朝尤甚。
然遼東之礦藏匿而不現,實乃當地都司衙門之失察,猶如明珠暗投,令人扼腕。
追溯往昔,東北之地,直至清末仍是一片待墾之荒原。
隋前為高句麗等異族所據,技術未逮;唐時契丹盤踞,與唐互有攻伐,無暇他顧;遼宋之際,契丹重心南移,東北幾成遺忘之地;元人則坐享其成,無開拓之志。
及至明朝,遼東多為軍事管轄,開發寥寥。
至蟎清,更以“寧予外邦,不予家奴”之態,封禁漢人,致使此地長期沉寂。
清末人口大遷徙,唯赴東北者以“闖”字稱之,足見其艱難險阻。
而此等寶地,終為東鄰所窺伺,二十世紀初,倭寇入侵,遼寧境內鐵礦紛現,如鐵石山、鞍山諸地,皆遭掠奪,尤以大孤山為甚,海拔頓減,鐵礦流失無數,其狀慘烈,令人痛惜。
趙吏叩首十八,方起,召其子趙勇,密令駐守,糧餉不足則向遼東巡撫孫承宗籌措,並囑其嚴守鐵礦發現之秘,以保榮華。趙勇誓言旦旦,誓死守密。
\"嗯。\"
此言一出,趙吏頷首微笑,滿意之情溢於言表,隨即攜數位親信及徐謙,浩浩蕩蕩奔赴遼陽城。
望著趙吏漸行漸遠的背影,趙勇心中不禁浮想聯翩,暗自盤算:“倘若干爹能執掌鐵廠,成為一方主管,我豈非也能順水推舟,謀個副職之位,共襄盛舉?”
從冬末至春初,時蔬稀缺,醃酸菜儼然成為百姓冬日裡的溫暖慰藉。
即便夏日已悄然降臨,宮中卻傳出奇聞,皇后竟對酸菜情有獨鍾,引得眾人紛紛揣測是否身懷龍裔。
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酸香,朱由校輕啟朱唇,哼唱起小曲兒,嘴角掛著一抹滿足:“酸菜燉豆腐香,龍椅亦不換此香。”
“陛下所吟何曲?”
一旁,徐慧兒手捧豆腐,眼眸如星,好奇地望向沉浸在旋律中的皇帝。
“此中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第118章 漕運。(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