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章 認親 (第1/2頁)

花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記得我在十幾歲時,有一位段姓中年婦女,帶著她約七八歲的女兒來我們家認親,說當年她們全家,餓死得只剩自己一個,不到十歲奄奄一息的小女孩兒,是父親看他可憐,將其領回家中,母親每天省下米湯,將她喂活。若干年後,她長大嫁了光山某地,一黃姓先生,還生了幾個兒女。為了報答當年救命之恩,經多方打聽,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我們家,見到我父母時涕淚交淋,說自己心裡早已把大哥大嫂,當做最最親的孃家人了,敘說了多年的離別相思之苦,並一再誠懇渴求,以後做個常走的親戚,教導自己的子女,銘記這段恩情,永世不忘。於是我便有了一個段大姑,及那個穿著一件一邊帶著一個小布兜,漂亮的小花棉襖的小妹妹。

段大姑娘兒倆的到來,有些出乎我們家人的意料之外,所以父親母親一時間也沒有什麼可以招待客人的菜餚。

那時候的農村,條件還是比較落後的,不像現在,有超市隨時可以買些菜品或日之所需,或騎上電動車十幾二十幾分鐘就可以上街,買什麼都有。那時連腳踏車都很少有,更別說電動車了,人們只能靠雙腳徒步行走,而買東西只能趕集或走更遠的路進城才能買得到。而集也不是每天都有的,要分單、雙日,就是隔一天逢一次,逢集就是早晨到上午,晚些賣東西的就收攤回家罷集了。所以不逢集的時候,是很難買到東西的,平常家裡除了儲備點蘿蔔白菜之類的,也沒什麼好菜,可以招待客人。實在過意不去,父親便想起了房後邊的一個魚池子。就是我和父親自己挖的一個大土坑,裡邊蓄上水,春天放些魚苗。

那時候挺時興自家挖池養魚的,只要房後面有地方,一般人家都會挖個小池子養些魚,雖然大多數一到旱季就沒水了,根本養不住什麼魚,但還是不厭其煩的,每年挖每年蓄水,好像也是一種風尚。

我們房後邊有一片小樹林,樹林後邊也不是太寬,所以池子不太大,長約三至四米,寬約兩米多點,父親本就打算將池子填平,小樹林也移開,兩地合在一起蓋幾間新房,將來作為我的婚房,因為我們家老房子是父親當年用二百元錢買的,數百年以前的老式結構房,且很窄。

填平魚池就得先弄乾池裡的水,將頭年春天放養的魚捉上來,正好段大姑母女的到來,為了弄上一餐像樣的菜來招待客人,便促成了這件事。

父親找來一個鋁製面盆,用繩子做個套,將盆子套在中間,兩頭分別留兩根長繩,由父親和我各執一端,用盆子將池子裡的水向外淘。

原本是初春時節,剛過了秋冬少雨的乾旱季節,所以,池子裡的水並不太多,不到兩個小時就見了底兒,各鮮活的小魚開始了撲通竄跳,我扔了手中的繩子,脫了鞋襪挽起褲腿,急不可待的躍入池中,開始撿拾那些翻著白肚,躺在淤泥上,拼命掙扎的魚兒。

由於天氣寒冷,不一會兒就凍得我手腳木訥,瑟瑟發抖,父親趕緊叫我上來,拿一竹筐,綁上一根長竹竿,伸到池子中,再用一長把木鍬,將魚往筐裡趕,不一會兒,小半筐大小不一的鯽魚便被撈了上來。

母親趕緊清洗收拾,煎炸汆煮,很快,一大鍋豐盛的鯽魚燉白菜就做成了。

那時候的傢俱都很普通,一般家裡都是堂屋上方,放一長條的桌子,稱之為供桌,右邊靠牆再擺張大方桌,也就是八仙桌,上下方各擺一張大椅子,另一側擱一條長板凳。來了客人就圍著桌子入座就餐。

後來由於過年時天氣寒冷,炒完菜端上大方桌不久便會涼了,又有人發明了專門吃飯用的小方桌,就是比大方桌矮一大截,比普通煤爐稍高一點,將桌子中間挖一個圓孔,可以把煤爐放進去,再將菜做好後,盛進兩邊帶耳的鍋裡,放到生了火的煤爐上,這樣菜就不會涼。

母親做好了魚,也是為了保持溫度,就將魚盛在了兩邊帶把的鍋中,端上了桌子中間的爐子上。邊上圍成一圈,客人謙遜,主人熱情,邊吃邊聊,歡聲笑語,十分和諧。

母親待人真誠厚道,總愛給人讓菜,生怕客人吃不好,拿個炒勺挑大個的魚,挖上一勺倒入客人碗中,而客人出於禮貌客套一番,再將魚夾回母親的碗中,或放入鍋中,來回忙活好一陣子,才能吃到嘴裡。

就在母親將一勺魚,倒入段大姑家的那個,穿著漂亮的,小花棉襖的小妹妹碗裡時,小妹妹連忙惶恐的站起身,想將那條最大的魚,夾起放入母親的碗裡。就在她起身向前的一剎那,她那漂亮的花棉襖上的布兜,掛住了鍋把,隨著她身體升高起來的同時,鍋失去了平衡,眼看著一鍋魚連菜帶湯就要撒落地上,圍坐在邊上的人們還

《只因流年清淺》 第7章 認親(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