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節縱論二 (第1/2頁)
wanglong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超再次嚇了一跳,“會出什麼亂子?”
龍謙微微一笑,“我聽說不久前,皇上聽信幾個小臣,想著變法圖強。但觸怒了掌握實權的太后一黨。百ri維新就此夭折。譚嗣同等六君子血灑菜市口。據說皇帝曾有縱兵包圍頤和園,囚禁太后之謀。也難怪太后深恨光緒帝,想著要廢掉皇帝,另立新君。”
陳超大驚,“你,你這是從何聽來?”
“小道訊息,姑妄言之,姑妄聽之嘛。訊息或許作不得準,但太后對今上不滿卻是真的。魯南訊息閉塞,但běi jing可以嚷翻了天。都說光緒爺被幽禁於瀛臺,形同囚犯,連飯都吃不飽。”
“啊,此話當真?”陳超不由得站起身,神sè急迫,彷彿他爹被囚禁似的。
“只是傳言,我又未親見。”龍謙一攤手。
陳超是同情戊戌六君子的,對康粱變法圖強的主張也有幾分贊同,國家疊遭大難,變法圖強成為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共識。戊戌事變的始末,陳超大致清楚。深恨袁世凱出賣了皇帝,導致變法夭折。但他又是很謹慎的人,即使對蕭觀魚那樣的老友,也不願多議論朝廷大政。自問從骨子裡講,陳超不喜歡慈禧戀棧權力的行為,更不喜歡牝雞司晨,皇帝早已成年,太后幹嘛把持著權力不放?說是歸政於帝,但三品以上大員的任免仍cāo於手中,這算什麼歸政?變法不變法,都是皇帝的權力啊﹍﹍
“你說的這些,跟義和團有何關係?”陳超拉回了話題。
“有,關係大了去了。”龍謙微微一笑,“陳先生想必聽說了,洋人是支援今上的,據說英國公使就曾對李鴻章說,大英帝國只承認今上的zhèng fu﹍﹍陳先生,洋人是不支援太后廢黜皇帝的。”
這個陳超確實聽說過。蕭觀魚有個表弟在京師總理衙門當差,官職不大,但訊息靈通,與蕭觀魚一直有書信來往,今chun曾寄信來談及各國公使對幽禁今上的不滿,但龍謙所說李鴻章的故事,陳超卻沒有聽過。
“李中堂如何說?”陳超幾乎忘了,龍謙不過是盤踞蒙山的響馬頭子,他又如何得知帝國最高層的秘聞?
“李鴻章說,這是我國的內政,你們就不要管了吧。”
“中堂這話說的好。洋人的手伸的也忒長了些。”陳超頷首,李鴻章從來未進過軍機處,其實是不能叫中堂的,但民間偏偏叫的賊響,尤其是漢族知識分子,一個李鴻章,一個張之洞,成為了他們的jing神偶像。儘管馬關條約的簽訂讓李鴻章名聲大損,但陳超還是尊稱其為“中堂”。
“若是時間倒退百年,李大人此言原也不錯。但今非昔比,洋人的勢力已深入我中樞,英、ri、法、俄、德、美等數國在華利益糾葛,他們自然關注中樞的人事變更,誰的政策對其有利,他們就支援誰。而洋人的反對,便是大權在握的西太后,也不能不顧忌﹍﹍”
“又被你繞走了,這和義和團有何關係?”
“不要急嘛。”龍謙微微一笑,“你知道的,義和團打出的旗號可是扶清滅洋呢。太后深恨洋人對於皇位更迭的干涉,不免生出利用義和團的念頭。而朝中的滿清貴族,比如其子被選為儲君的端郡王,是不是會更喜歡義和團呢?”
陳超表面上沉靜,但內心卻驚疑萬分,龍謙這廝的分析不能說沒有道理。義和團在三莊附近沒有形成氣候,主要原因是附近沒有建教堂,但周圍縣城及大一點的村鎮鬧騰的極為厲害。這個,他是知道的,正想開口,龍謙又說話了,“朝廷支援義和團,必將大張其氣焰。據我所知,義和團眾,多是貧困無依之農夫,將怨氣發洩於洋人。袁世凱主政山東,一改前任巡撫對於義和團的態度,大力鎮壓之。但如果京師高層態度變化,必然將在山東得不到擴張的義和團眾誘至直隸,以他們一貫的做法,不分青紅皂白地殺洋人,焚教堂,觸怒列強是必然的。若只是在鄉間小打小鬧也就罷了,不過讓官府掏錢安撫洋人。但如果鬧到京師,問題就嚴重了。如今北洋水師幾近覆滅,國家有海無防,後果堪虞啊﹍﹍”
陳超沉默著。他曾在八年前陪同友人逛過一次běi jing,那是他僅有的一次遠行,皇城的威嚴大氣留給他極深的印象,某種意義上,běi jing之行成為了他的jing神支柱,生於一個偉大的帝國是多麼的自豪啊。可是,五年前的甲午一戰,將他的夢想徹底擊碎了﹍﹍
“就算你說的是真的,會怎樣?難道英夷會再次發兵嗎?就算京師有變,跟你的小小蒙山軍有何關聯?袁大人手握雄兵數萬,不用打,踩也將你踩死了
《蒙山軍》 第二十四節縱論二(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