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閻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4)康熙崩逝之後,為什麼由隆科多一個人單獨向胤禛宣佈皇四子繼位的遺詔?而宣佈康熙遺詔時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都不在場?這也使有的學者認為,康熙遺詔是假的。
(5)康熙崩逝的噩耗傳出後,京城九門關閉六天,諸王非傳令不得進人大內,這又使人產生“雍正政變”的疑問。
(6)《康熙遺詔》自然在康熙去世前已經定稿並經康熙審定,按理應在康熙十三日死後立即當眾宣佈,為什麼十六日才公佈?顯然這段記載有偽造的嫌疑。
(7)經過清史專家研究,《康熙遺詔》是參照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一月二十一日的諭詔加以修改而成的。
(8)雍正繼位後殺年羹堯、隆科多以及對諸多兄弟或殺害、或監禁,似有“殺人滅口”之嫌。
在上述改詔繼位諸說中,主要是篡位說,認為雍正篡奪了他的同胞皇十四弟允禵的位。其理由是:
(1)康熙意中的繼位者是十四子允禵,派他做撫遠大將軍,就是讓他立軍功,掌軍權,樹威信,以備接班。
(2)康熙剛死,就傳出雍正黨人將康熙遺詔“傳位十四子”,篡改為“傳位於四子”的說法。說是康熙臨終前發了一道詔諭,叫遠在西寧的撫遠大將軍、十四子允禵緊急回京繼位,卻被步軍統領隆科多捏在手裡不發,改作“傳位於四子”。此傳聞,不是史實,因為,如果康熙帝真有“傳位於四子”的遺詔,那麼:
其一,當時繁體字的“於”寫作“於”,“十”字很難改成“於”字。
其二,當時作為稱呼的規範是“皇某子”,“於”與“四”之間隔了一個“皇”字,根本無法改。
其三,滿文為清朝的國書,如此重要的遺詔應同時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滿文又豈能改“十”為“於”?
(3)雍正是否更改名字?有人認為,康熙遺詔傳立“胤禎”(皇十四子原名),因“胤禛”與“胤禎”字形、字音相近,胤禛遂取而代之。後將《玉牒》的名字更改。雍正又命十四弟改名允禵,這就是“玉牒易名”說。學術界對雍正改名看法頗不一致。有一種改法又認為,皇四子叫胤禛,皇十四子叫胤禎,雍正做了皇帝,便命十四弟改名允禵,以示避諱。
總之,康熙臨終前立皇十四子允禵繼位說,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康熙晚年沒有立儲,雍正登位前康熙沒立“儲位”,因而不能說雍正繼位是“篡位”。
3。無詔奪位說
基於雍正奉遺詔繼位,有許多矛盾解釋不清楚,其說難以自圓,而雍正改詔篡位,真正有力的證據也顯得不足,於是有人認為雍正是無詔奪位。雍正登位,是因為他在皇位爭奪中取得了勝利,這場皇位爭奪鬥爭,或明或暗,或隱或現,前前後後四十多年,結果,皇太子黨失敗,皇八子黨也失敗,皇四阿哥黨勝利。
雍正繼位,是正取?還是逆取?歷史沒有留下記載,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正史再不會對雍正逆取皇位做出記載,康熙生前未立皇位繼承的遺詔,也不會留下一鱗半爪暗示皇位繼承的文獻。
不過,從康熙去世雍正繼位開始,就出現了皇位出自篡奪的異聞傳說,為此雍正還親自撰寫了一本書——《大義覺迷錄》,對各種流言進行駁斥,想為自己洗刷不白。
風遺塵整理校對。
二、冷酷殘忍的皇帝
雍正在《大義覺迷錄》一書中,就“謀父”、“逼母”、“殺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好諛”、“任佞”等十大罪,進行自辯,頒行天下。然而,事與願違,欲蓋彌彰,弄巧成拙,越描越黑,留下了許多生動而曲折的歷史故事。
那麼,雍正的上述罪名是否成立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
1。雍正是否毒死父皇?
有一種說法:康熙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參湯被毒死的。這話以倫理、法理、情理講,既悖於情,也不合理。從當時的具體環境、周圍條件分析,似乎不大可能。
2。雍正是否逼死生母?
《大義覺迷錄》說:“逆書加朕以逼母之名。”看來當時雍正“逼母”說流傳很廣。雍正生母烏雅氏生了三個兒子:胤禛、允祚(五歲死)、允禵。據傳,雍正繼位後,將允禵調回北京關押起來,他母親想見允禵,雍正不準,太后一氣之下,撞死在鐵柱上。烏雅氏眼看親生兒子允禵被囚禁,作為皇太后能不生氣嗎?當時人們將雍正生母之死同他囚禁胞弟聯絡起來是很自然的事情。
3。雍正是否屠殺兄弟
《清朝那些新鮮事兒》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