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頁)
知恩報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住一起,果然火柴一擦,枯樹枝就起火燃燒了,於是大家又有熟飯可吃了。
我們走過了不知多少河流,因為道路都變成了河,有的因山洪暴發,波濤洶湧,根本無法渡過,因此前衛司令官因為工兵架不了橋,不能達成任務渡江,所以想要舉槍自殺。我趕到前面,集合土人,問他們如何才能渡過這條河,他們回說得架橋:長長的藤繩綁在河邊的大樹上,然後搭成三角形,再擴大延伸過去,同樣的再把藤繩綁到對面的大樹,做成了一個藤索大橋,就可以渡江了。我們循著藤索天橋,一步一步地走過去,像這樣的河流不知經過了多少。而且愈走愈困難,前面走過的前衛,沿途就留下一身白骨,感覺好像真的是進入了人間地獄。在路的兩旁,有些士兵身上爬滿了螞蟥,數以萬計的圍著在那兒啃食他們的屍體,其中有一位士兵眼睛、嘴巴還能動,他說:“軍長、參謀長!救救我吧!”但我們也無計可施,誰能趕得走那麼多的螞蟥,而把他救起呢?那時因為雨季太長,水泡得太久,四肢都麻木了,所以常常一旦坐下來,就爬不起來了,稍一遲疑就會有螞蟻、蚊蠅出來圍攻你。我的一個侍從副官就因螞蟥從尿道里鑽進去幾乎喪失了性命。。 最好的txt下載網
抗戰烽火的澆鑄之三(12)
從緬北到印度,我們絕地行軍,一路上遭遇飢餓、疾病、蟲害,死在途中的有8000多人,沿途都是白骨。我們帶了萬多人,到了印度只剩下3000多人:而帶著的160匹馬,全死在路上。有人還說我們比牛馬還要健壯,在那種環境之下,像牛、馬一樣壯的也死光了,我們之所以能活著,主要還是靠著求生存的意志力量,人類求生存抵抗惡劣環境的力量,要比牛*得多。到了印度重整軍備,在蘭姆伽訓練,後來這些部隊就從緬甸反攻,消滅了日軍的第十八師團,打通了雷多公路,直通昆明,從此物資源源而來,使後方得到了補給,壯大了國民革命軍的反攻能力。
我到了印度,反而害了熱帶病,一直高燒不退。史迪威將軍就把我送到印度醫院養病,病癒之後,暢遊了喜馬拉雅山腳的大吉嶺。不久我就乘飛機飛過了喜馬拉雅山的駝峰,回到了昆明。”(羅友倫《從桂南會戰到緬印絕地行軍——第五軍抗日作戰憶往》)
晚年,記者曾專訪羅友倫,其中一個採訪的問題涉及幕僚作業。記者問,抗戰時對日本人的裝甲車挖深壕溝來阻擋,您認為這種方法好不好?羅先生答,當然有其作用,這種壕溝就叫戰車壕,可以阻礙敵人戰車的前進,敵人經過時,不小心就會掉下去,爬不起來。敵軍通常碰到這種問題,就是叫士兵用推土機將路坑推平後,才可以重新開動。
至於士氣方面,有人認為部隊越打越差。羅友倫以為,雖然打得很艱苦,但士氣一直都是很高昂、旺盛的,因為我們受日本人欺負的時間實在太長了。士氣是要看領導者而定;就算在一個師內,每個團計程車氣也都不一樣。假如指揮官勇敢,身先士卒,那他的部下一定也跟他一樣很有戰鬥精神。這些看法,實在很有參考價值。
戰略巨擘可供借鑑
老毛奇,他的戰前的著作,和戰後的實況,如有神遇,所作分析皆能與事實合轍。即預測與事實相符。
老毛奇生於1800年,弱冠後進入了柏林軍官學校,正好是克勞塞維茨的學生。當時他就表現出對軍事、地理的天分,緣於他對軍事地理重要性的理解;稍後他又由於經濟緊張的原因,無錢買酒賣文章,即賣文為生,寫過一些小說和論文。到了28歲,他就發表了軍事理論的奠基著作《論軍事測繪大綱》,並開始同時關心社會經濟、政治與軍事的關係,並因此進入德軍總參謀部。當時的普魯士君王曾對人說:“你別看這個瘦小得像鉛筆似的年輕人,他確實是肚裡有貨啊。”
這以後,他陸續著述均以獨到的分析見長。50多歲的時候,他成為威廉王子的副官。這個階段他專心研究戰略戰術、交通工具與武器的關係,並研究如何改進軍隊動員,稍後成為德軍總參謀長,以其雄才大略成為軍中大腦。因了他在軍事方面卓有成效的改革,總參謀部成為真正的指揮中樞。他對總參謀部進行改革,內閣賦予他與軍政平行的權力。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派出了龐大的軍事考察團,對德軍總參謀部讚不絕口。他的軍事要則是先思而後行,行的要點主要就是進攻,即戰爭一開始就採取強大攻勢,速戰速決,他反對一味的防守戰略。在德奧戰爭時他一次性在易北河集結了30萬兵力和800門大炮,戰爭規模在擴大,軍隊單位在增加,於是發生動員的困難以及機動運輸的限制。因此,老毛
《烽火智囊》 第3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