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3部分 (第1/4頁)

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去解除人民的疾苦,把自己鑽研得來的科學成果,無償地奉獻給祖國和人民,

樹立高尚的醫德和科學精神。

李時珍由一個體弱多病的平民之子,成長為一位世界科學巨人,經歷了

曲折複雜的艱苦奮鬥過程。他那自學成才的光輝道路,為萬代留下卓越的楷

範。唯物主義的求實精神,力摧宗教迷信的無神論思想,為民抒困的高尚情

操,是他取得卓越科學成就的主觀條件。

李時珍光輝的一生,大體上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在他成長的每一個時

期,具有獨特的生活經驗和奮鬥目標。瞭解他的生活道路,對理解他的醫學、

藥學和哲學思想很有幫助,對我們為振興中華而勇攀科學技術高峰,尤有借

鑑意義。

一、胸懷壯志獻身醫學事業

(1518—1539)

1518 年(明正德十三年),李時珍出生在一箇中醫家庭裡。祖父是一個

走鄉串戶的“鈴醫”,社會地位低下,沒有留下名字。他的父親李言聞號月

池,醫術比較高明,在當地頗有名氣,曾被薦為太醫院吏目(即皇家醫院的

醫官)。李時珍自幼受祖父和父親的思想影響,對醫藥有一定的興趣。

李時珍生活的時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後期,封建統治者日益腐朽,殘

酷地剝削壓迫人民。李時珍出身平民家庭。沒有權勢,憑著他父親有高明的

醫術,才受到地方貴族豪門的另眼相看。蘄州城當時是南北交通要地,物產

豐富,風景秀麗,明朝皇室後代荊憲王特把王府遷到那裡。鎮上還有顧、郝

等封建地主豪門。貧苦農民和鄉鎮平民常受王府及豪門的欺凌。李時珍的父

親,把光大門庭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那時只有靠科舉考試,才可能平步

青雲,進入封建官吏的行列,這種社會風氣頑強地腐蝕著人們的思想。李時

珍自幼對醫學很感興趣,但稟承父命,不得不寒窗苦讀,按時去參加科舉考

試。

李時珍從小聰穎過人,發矇後,幾年內就學會寫詩、作文。14 歲那年(1532

年)參加了在家鄉黃州舉行的“童試”。兩門考試科目:四書義(即八股文)

和試貼詩,都取得好成績。中了秀才,可謂少年得志。父親鼓勵他繼續努力,

勤奮地學習四書、五經,努力去參加三年一次在武昌舉行的”鄉試”。更希

望他鄉試中考後,能進府學去學習,爭取參加廷試,金榜題名,成為一名“進

士”。李時珍對八股取士那一套並不感興趣,他的思想總是同科舉考試格格

不入,鄉試一次再次遭到失敗。大約在第二次鄉試後,身體就累壞了,得了

可怕的骨蒸病,長期發高燒,幾乎死去,幸得他父親精心治療,終於戰勝了

病魔。李時珍經過兩次科舉考試的失敗,仍抱病苦讀,幻想下次鄉試得中,

不致辜負父親的希望。他夜以繼日,一遍再一遍地鑽研科舉考試所規定的內

容,把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

《書》、《易》、《禮》、《春秋》)讀得透熟,對可能遇到的議論題和策

試題都儘量作好準備。

按照明朝考試製度,鄉試每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嘉靖十九年(1539

年)正是庚子年。李時珍抱著極大希望,第三次去參加鄉試,結果仍然名落

孫山。這次考試的失敗,對23 歲的青年人易一次極大的打擊。多年的“進土

夢”徹底破滅了。

李時珍三次鄉試不中,並非偶然。原因在於他所發表的議論和提供的時

務對策,完全不符合封建統治者的心意。當時封建統治日益衰落,內憂外患

頻仍;資本主義萌芽正在滋長,要衝破封建經濟的桎梏;農民要求改變土地

高度集中、租稅加重、飢寒交迫的困境,日益增長著憤怒情緒。封建統治者

希望秀才、舉人們能為他們出謀獻策,扭轉社會危機。孿時珍是受剝削、壓

迫的平民子弟,不願意味著良心去為封建統治者提供什麼救命良方。他熟讀

四書、五經,精研典漠

《李時珍評傳》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