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0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因此,蜀漢前軍到達街亭時,魏、蜀雙方的勝機都已經逆轉到了一個拐點:馬謖之軍,到此已成強弩之末,在宿將張郃的衝擊下,宣告崩潰。

諸葛亮的腦子還是很清醒的,他意識到自己的牌已打完,迅速撤回漢中,避免了進一步損失。

回來,諸葛亮就把馬謖殺了。馬謖很倒黴,他只是諸葛亮要為戰略失誤找來的替罪羊而已。他的臨戰指揮不見得高明,但也沒有《演義》中寫得那樣愚頑不堪。街亭之敗,有馬謖臨陣失誤的成分(主要在於不知地理,這也沒辦法,因為街亭在曹魏境內,馬謖對此地的瞭解肯定不如張郃),更主要原因,是以當時那支蜀漢軍的狀態,已經是強弩之末,無法與魏軍一戰了,與好不好“紙上談兵”更無關係。

此次北伐失敗,蜀漢氣沮,周圍的觀望勢力紛紛倒向曹魏,影響十分惡劣。諸葛亮自貶三級,又斬殺馬謖,這才有所交待。所以,馬謖的死就成了必須的步驟。

不久,諸葛亮再度北伐,“平推”戰略不變,只是進攻方向轉為陳倉。不料,曹真和郭淮已算到他將來陳倉,而且意識到陳倉還是蜀漢軍隊補給能力的極限,便在此處築城,令部將郝昭守把。蜀漢軍到此果然又成終點,數萬大軍圍攻一個僅有數千軍民守衛的小城,竟不能攻克,糧盡而退。

在第一次、第二次北伐中,諸葛亮軍事能力的欠缺、操控大局能力的不足表露無遺,他的失敗是“廟算”的失敗,而且也註定了北伐不會再有成功的可能。馬謖的敗亡從這一點上看,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補充一句:《演義》中的曹真十分愚蠢無能,司馬懿的突然介入成了曹魏扭轉敗局的關鍵。在正史中,此戰役發生時,司馬懿主要的任務是剷除了孟達,確保南邊的孫吳不敢動作。所以,司馬懿攻滅孟達並對有關人等加以清算後,就馬上回到宛城老巢。很快,曹魏徵東大將軍曹休在石亭被孫吳伏擊,全軍潰敗,幸虧司馬懿等軍維護及時,魏國的南方戰線才倖免崩潰。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空城”是計還是略(1)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默契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首次北伐受挫,安排各路人馬退回漢中,正待自己抽身之際,不料,司馬懿大軍突然出現在城外幾十裡處,諸葛亮急中生智,兵行險招,玩了一手“空城計”,把司馬懿嚇跑了。

在正史中,孔明見街亭敗績,北伐受挫,戰局已經對己不利,於是迅速撤回漢中,並沒有再空耗軍力。而曹魏方面,大都督曹真見已經打退蜀漢,也沒有苦追。當時,司馬懿更是遠在宛城一線,根本不可能出現在街亭或西城。《演義》為了貶低曹真,並強調司馬懿是諸葛亮的最大對手,硬是把司馬移位到了街亭前線。其實,司馬懿是在後來才頂替曹真出現在對蜀漢前線的。

其實,“空城計”也有其說法來源。《三國志?諸葛亮傳》的注裡,記有一段郭衝講的小故事:“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史學界稱其為“郭衝三事”,後邊還有郭衝的“四事”和“五事”。這個郭衝是諸葛亮的粉絲,他講的故事都是盲目推重孔明的。這一段“郭衝三事”的情節,更是於史不符、於理不合,十分荒謬。當時就有人質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連現在人也明白,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一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司馬懿不會愚蠢和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這事情肯定是虛構的。問題是,羅貫中為什麼要這樣虛構呢?

原來,《演義》中司馬懿的這個舉動,符合了他的身份與目的。他這次出兵,在曹真和郭淮看來,並不是幫他們,而是來搶功勞的。司馬懿此前在上庸幹掉孟達,已經立了首功;到街亭就破了馬謖,並先郭淮一步,取了列柳城,這次頭功也被他得了;如果在西城縣,司馬又撈到一個大的,拿下了諸葛亮,他就算全功了。

下頭的仗還怎麼打?

《左手翻史書》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