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淖止�釤煜攏�徊還�腔實垡�康髯約旱氖┱�∠蚨�選�
這相當於什麼呢?就像一個年輕人開始做一件事,這時候一位智者來拍拍他的肩膀說:小夥子,一定要好好幹啊!要認真地準備,頑強地堅持,要把握關鍵的時機,最後要能夠善始善終;在努力工作的同時,還要兼顧自己的身體,不要累垮了;而且要關心你的家人,要愛他們……
小夥子用力點點頭說:我懂了,我知道該怎麼做了!
這時你問智者:那麼,他應該具體怎麼做呢?
智者非常嚴肅地告訴你:對不起,那個我就不能說了。
除了高調,這等於什麼都沒有說。翻開古來明君忠臣的文辭簿子,裡邊太多這樣的高調和雙簧。
魏徵死後,唐太宗哀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這個比喻很精確:唐太宗始終把魏徵當作自己的分身,讓天下人可以從老魏身上看到一個更完美的自己,並且這個善於縱橫術的分身,可以給自己增益美德的分數,放大自己的言辭於天下。
不過,魏徵畢竟是魏徵,他比一般唱高調者偉大的地方在於,他的手段雖然複雜了些,但他的政治抱負還是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他是一個好人。
魏徵之後為何無魏徵
如果唐太宗是明君,鼓勵諍臣更是一種體制,那麼魏徵之後的唐朝,為什麼非但沒有魏徵再出來,反而出現了武則天、來俊臣、李林甫、安祿山、楊國忠和李輔國?
問題的實質在於,唐朝君臣在處理黨爭和與外族關係的問題上舉止失措,在每一個向下的轉折中,都包含了來自這兩個弊端的惡化因素。
魏徵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水”指的是百姓。可是在高宗、中宗時,百姓並沒有起來反對唐朝,為什麼李唐的天下卻被武則天的周朝所顛覆?武則天可謂李氏家族的“禍水”。可此水畢竟不同彼水。唐朝之滅亡,不是亡於天下人,不是亡於水,而是被自己人搞砸的,水未覆舟而其舟自覆。
唐初,之所以能夠走通很多軍政難題,高層分權制和府兵制是兩個核心體制優勢。
但是,隨著黨爭的加劇和邊事連年,這兩種體制均遭破壞。
太宗朝東征西討、兼昧並弱,國土大張。但周邊幾個強國如吐蕃、南詔、突厥、回紇,包括與西域毗鄰的大食,卻依然強大,唐朝不得不與這些強大而有敵意的國家保持軍事平衡。連年用兵的結果,是與農耕社會完美結合的府兵制遭到破壞,只能使用大量的異族士兵填充漏洞,並放權給藩鎮,最終造成國家的外強內弱。
而在朝廷之上,由於唐太宗沒有認識到黨爭的破壞性,所以防範甚微,甚至搞《氏族志》這樣的大專案,來激化黨爭。
在專制帝國中,皇帝這樣的大角色,最希望達成的政府過程是什麼?是自己直接指揮那些一線的官吏。所以,古代名君的“美政”事蹟裡,充滿微服私訪、體察民情這樣的小故事。不過,以中國之大,皇帝想深入基層,泡在下面其實是不合適的,只好抓大看小,而把行政代理權交給自己的臣屬。這樣,皇帝與權臣之間,實際構成了一種博弈的關係。
但是,作為臣屬,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實現抱負,獲取特權,結成朋黨是一條捷徑。地有南北之分,於是宋朝有蜀黨、洛黨;人有新舊之別,於是唐朝有牛黨、李黨。結黨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唐太宗修《氏族志》,本是想提高自己親族的地位,不料成了很多大家族結成政治聯盟的緣起;又因為科舉取士監督不嚴,名次可以人為操控,更加劇了朋黨的成熟。
貞觀初年,黨爭還是若隱若現,而到了貞觀後期,隨著科舉士人漸成氣候,太宗已經想不“兼聽”都難了。黨同伐異已經成為了朝臣宰相們秉政、議政的出發點。到高宗時,朋黨呈不可遏制的蔓延之勢。武則天顛覆李唐江山,正是利用了黨爭,否則武后一個女流,如果沒有許敬宗、李義府這樣的人組成“後黨”支撐她,武后怎麼能那樣快速地挖空李氏的政治根基呢?武后專制後,任用酷吏,編訂針對《氏族志》的《姓氏錄》,也正是為培植自己的黨羽。
一入朋黨,則無是非,像魏徵那樣能夠直言的前提也就不再有,皇帝也不會給這樣的人“無限話語權”。
偏信一人,則成奸臣;偏信一群,則成奸黨。李林甫、楊國忠、李德裕當宰相,都著力減少宰相的數量,把三省議政變成了形式,可直言者就更少了。魏徵這樣的大臣能夠產生的土壤,終於遭到了徹底破壞。唐朝真正傾覆的緣故,即在於此,而這正是當年的李世民和魏徵君臣所沒
《左手翻史書》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