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1部分 (第1/4頁)

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此,只要陛下不願破壞掄才大典,不願意特旨駁回你姑父舉薦的名單,便不至於在開考之前處置與你,最多隻會暗中核對。不過若是你學問不佳,或是上京後行止不當,讓陛下對你有了戒心,那麼只怕風頭過後,還會另遭清算。”

蕭銑的瞳孔連續放大了好幾輪:這不就是後世的科舉考試了麼?不該是隋煬帝在位時才發明的,如今怎麼居然已經有了?心中如此想,免不得也就問出口了。

“姑母所言,可是……科舉之法麼?怎得我大隋竟有開科取士之制度?魏晉以來,朝廷不都是以九品中正制授官的麼?”

蕭妃聽了蕭銑的疑問,還以為他原來年少,又在山寺內躲藏了多年,不知外面世界的政務執行,才不知道這些事情。當下耐心地給蕭銑解釋。

“你怎會有如此想法?我大隋自開皇七年時就舉行過一次舉薦考試,不過倒不是用你所說的‘科舉’這個名分,也不知道這個詞你是從何想到的……當時陛下讓各州總管、刺史,以及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各舉‘賢良’三人,到京考察,取才學明達、德行優越之人授官。只是上一次的時候還不正規,沒有明確科目,不像如今。

如今這次,時隔十一年之久後重辦,不僅細化了舉薦名額的分配,還分了‘志行修謹’和‘清平幹濟’兩個科目,雖然不明其詳細,但是想來這兩個科目一個是偏向於取德行,另一個是偏向於取才幹。你年紀還小,德行未免不顯,所以你姑父這次舉薦你參加的,便是清平幹濟科了。”

這麼一番詳細解釋後,蕭銑大致上明白是怎麼回事了:科舉的雛形,其實是早在南北朝末期的北周就出現了。隨著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方戰亂不休之後,北朝的九品中正制率先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出現了一絲寒門士子上升通道的缺口。但是無論是周武帝宇文邕還是楊堅,都不敢做的太過,得罪門閥過甚。於是就出現了以“舉薦賢良/策試”為名目的科舉雛形。

“舉薦”是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不會被門閥勢族反對的。基於舉薦這個大前提,就能保證即使勢族門閥的子弟不一定能當上官,但是官至少是在勢族門閥的圈子裡產生的。至於最後把關的這道“策試”,嚴格來說也可以追溯到漢代取關的“策問”古法,只不過漢代的策問是口試,現在改成了筆試罷了——有時候,一場改革變法為了減少阻礙,往往是要尋找古代理論依據,以“王政復古”為名義,來減少改革阻力的。哪怕千年之後,286要搞聯產承包責任制,都要先讓政策研究室的人去《烏里楊諾夫全集》裡面找到關於地租合法性的條文論述,先解決了姓資姓社的問題,才敢動手。

古今都是一個道理。

門閥勢族在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之間的反覆爭奪,就相當於後世港燦想要追求更多利益,玩什麼力爭t首譜選,而朝廷以“允許譜選,但侯選人由朝廷指定、且朝廷擔保侯選人不少於三人”應對是一回事。門閥勢族就好比後世的朝廷,是九品中正制的既得利益階層;而隋朝的最高統治者,卻相當於這個問題裡的港燦。在一次性追求徹底唯才是舉不可得的情況下,最高統治者選擇了這個折衷方案:

說白了,相比於後世宋、明等朝代成熟、公平的科舉制度;隋和初唐的這些考試,是沒有基層的“院試”、“鄉試”的;也就不存在秀才、舉人之類的資格考試。朝廷只主持一場中央直管的最終考試,而誰有資格作為舉人來參加這場考試,還是來自於各地總管、刺史一級的地方官推薦“保送生”。這是灰色利益輸送的保送制度和一考定終身的公平制度嫁接的結合體,只存在於歷史的過渡期。一直要到唐末五代十國時,門閥勢族才遭受了連根拔起的大清洗,為宋時純以文才公平取士掃清了道路。

“侄兒自問這些年雖然不問世事,但讀書未曾懈怠,侄兒願意參加清平幹濟一科,以才學及理念打動陛下,若是學問不精,反造厭棄,侄兒也願一力承擔。請姑母勿要再為侄兒操心擔憂。”

聽到了蕭銑的陳情,蕭妃觀其顏色,知道他果然是徹底明白了長輩的苦衷,沒有在這件事情上留下芥蒂,也算是了卻了自己的一樁心事。

“既然如此,前日你姑父的舉薦表章已經隨著新年賀表一起送去京師了,要等反應,也得半個多月。開科考試的日子,定在三月間。這段日子,你也不必再避諱和昭兒、暕兒一起讀書了。府上的教諭這段日子自會為你針對地補課,朝廷舉辦策試,如今也不過是第二次,精於此道的人幾乎沒有,你只要用心,機會還是不小的。只要表現得體,到時候還不是陛下一句話的事情?”

《竊隋好駙馬》 第1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