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63章 第一次政府工作會議 (第1/4頁)

時空寡頭koen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華夏帝國建國之後的第一次正式的政斧工作會議在神京(新建的洛陽)帝國議會大樓召開。.

小會議室才是決定一切的策源地啊。誰總結的‘大會決定小事,小會決定大事’,這真是中國政治的傳統精華啊。

“什麼?黃河決口了?不該啊?歷史上記載這幾年都沒有決口過啊。啊今年就是1099年,正是在內黃決口了,東流斷流,黃河徹底恢復北流故道。該死的,我怎麼忘了今年會決口?”趙守忠聽到李基的通報後愣了。

“現在說馬後炮有什麼用?你趕緊制定方案救災抗旱,斷流的東流流域要做好安排。”早知道今年剛剛建國黃河就會決口就不會這麼早把治理河道的專項資金調撥下去了。李基又開始頭疼起來。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游河道改道。

黃河,古稱“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每位炎黃子孫都引以為豪的母親河。它記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浩瀚無比的民族文化,其博大精深難以簡單表達。然而,這條“母親河”在歷史上曾隨其變遷而多次出現水害。據統計,從春秋時代的周定王五年(前602)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前的2500多年間,黃河共決口達1593次,較大的改道26次,重大的改道6次。每次改道都給社會造成了重大的災難,對黃河下游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同時對中原地區的地理環境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于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臺,鉅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有以下幾次重大的改道。

先秦時期,古黃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稱。這一時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較穩定的,據譚其驤先生考證,在築堤以前,黃河下游河道見於古代文獻記載的有《山海經.山經》、《尚書.禹貢》、《漢書.地理志》三條(以下簡稱《山經》河、《禹貢》河、《漢志》河)。三河皆北流入海。“堤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由於沒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氾濫。戰國中期築堤以後,《山經》河和《禹貢》河斷流,專走《漢志》河,河口在今黃驊附近,這是歷史上黃河河口第一次大的變遷。此種情況一直沿襲到西漢末年。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

オノ骱菏保黃河決溢11次,主要是在中後期。漢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黃河在瓠子(今濮陽西南)決口,洪水東南瀉入鉅野澤,由泗水入淮,這是西漢最著名的一次決溢,歷時20餘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歸故道。其後,黃河多有決溢。王莽始建國三年(11年),黃河在魏郡元城以上決口,久不堵塞,氾濫於濟、汴之間長達60年,直到東漢王景治河,才結束這種局面。

東漢永平十二年(69年),動員了數十萬人,在王景的主持下,採用修堤、護岸和疏浚等方法進行綜合治理,方固定了河道。史稱,王景與助手王吳“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漬,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遺漏之患”。透過這次治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形成了一條新的河道。一般認為,這是黃河第二次重大的改道。

自東漢以後,由於王景治河疏導得法,特別是因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一度變農為牧,中原地區生態環境破壞速度趨緩等原因,黃河出現了700年左右的長期安流的局面。

自唐中期以後,黃河氾濫曰益嚴重。五代初年,黃河決口即不絕於史。五代數十年間,黃河不僅因洪水頻繁決口,而且因戰亂不止,許多軍閥以水為兵,多次人為決口,以致中原連年水災。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遼宋金時期的370餘年間,黃河決口氾濫或改道有記載的就達到210餘次。宋太祖“

《第一日不落帝國》 第163章 第一次政府工作會議(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