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0章 妥協與堅持 (第1/2頁)

杜發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改革從來不是一條平坦的路,而是荊棘密佈、矛盾交織的險途。在晚晴的一系列改革舉措中,地方稅賦改革尤其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這些利益糾葛牽連廣泛,波及的不僅是地方豪強與官員,還有朝中大臣與皇室分支。改革初期的成果雖已初見成效,但局勢卻遠未穩固。此刻,晚晴迎來了她在改革道路上最艱難的抉擇。

事情的起因源於一場地方官員的聯名上奏。奏摺中,他們冠冕堂皇地以“地方財政枯竭,民生負擔加重”為由,要求廢除新稅法,恢復舊制。奏摺上還附有多地百姓“請願”的內容,聲稱“新法不適民情,反而加重民困”。這奏摺呈至朝堂,立即引起了軒然大波。

皇帝召集滿朝文武商議此事,晚晴則坐在御座之旁,靜靜地觀察著群臣的反應。大臣們分成兩派:支援新法的一方聲稱改革初見成效,百姓負擔實際已減輕,所謂“民困”不過是反對勢力的捏造;反對派則堅稱地方財政已陷入混亂,繼續推行新法將激起更大的民怨。一時間,朝堂上唇槍舌劍,誰也無法說服誰。

晚晴心知,這封奏摺絕非普通地方官員的偶然聯名,而是背後有人精心策劃的陰謀。地方權勢集團透過虛構事實煽動輿論,而朝中某些反對派大臣則利用這封奏摺試圖給她施壓,迫使她做出妥協。若不應對得當,不僅新法可能被廢,連她的威信與改革決心也將受到質疑。

散朝後,皇帝未置可否,只是讓晚晴與內閣共同商議對策。可在內閣會議上,局勢依然膠著。幾名首輔官員態度模糊,既不表明支援也不公開反對,顯然是想觀望局勢再做打算。晚晴感到一種無形的孤立,她必須獨自承擔改革的重壓。

回到鳳棲宮,晚晴召集了一批心腹謀士與親近的大臣展開閉門商議。她將奏摺拋在桌案上,語氣平靜卻透著決絕:“敵人的策略很簡單:逼迫我們放棄新法。若我們妥協,先前的努力便前功盡棄;可若強行堅持,可能引發更大的對立。各位以為,應當如何應對?”

眾人面面相覷,氣氛一時沉寂。過了片刻,戶部侍郎率先發言:“娘娘,新法的確對地方豪強觸動極大,特別是在糧稅調整方面。若現在貿然強硬推進,地方豪強定會變本加厲地聯合起來,恐怕局勢會更加難控。”

一旁的監察御史卻冷哼一聲:“改革必然觸動利益,難道為了避免反對就停止改革?若如此,何談振興朝政?地方豪強聯名上奏,不過是為了謀取自己的私利罷了。只要我們嚴查清楚,就能揭穿他們的偽裝。”

“可民意難測。”一位老臣語氣憂慮,“他們已經借所謂‘民困’挑起輿論,我們就算查明實情,也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扭轉百姓的觀感。若事態繼續發酵,反而不利於朝廷威信。”

晚晴靜靜聽著眾人的爭論,未發一言,眉頭卻微微蹙起。每個人的觀點都有道理,可當前的局勢並沒有完美的解決之道。如何在堅持原則的同時避免引發更大的對立,這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難題。

深夜,晚晴獨自坐在書案前,凝視著那封奏摺。她清楚,妥協意味著在原則上退步,或許可以暫時緩解壓力,但卻可能失去改革的根基;而強硬堅持,雖能保住改革的方向,卻可能讓朝廷陷入更深的困局。思忖良久,她最終做出了決定。

次日朝會,晚晴向皇帝提出了一項折中的策略:針對奏摺中提到的“地方財政枯竭”問題,她建議設立臨時監察機構,由中央派遣使節深入各地,調查新法實施的真實情況,同時公開招募民間意見,建立一個透明的反饋機制。這既表明朝廷願意傾聽民意,也能借機摸清地方豪強與官員的真實動向。

皇帝對這一提議表示認可,並下旨立即施行。然而,這項策略並非單純的妥協。晚晴在背後精心佈置了一場反擊的棋局。

首先,她暗中指示親信大臣,以地方督察的名義,派出得力之人潛入那些上奏的地區,秘密蒐集證據。她深信,這些地方的所謂“民困”背後,必然隱藏著官商勾結的黑幕。

其次,她利用公開招募民意的機會,聯合支援新法的地方官員,在民間大力宣揚新法帶來的實際好處。她深知,民眾的支援是最有力的武器,只要能讓百姓看清新法的本質,反對勢力的輿論攻勢就會失去根基。

與此同時,晚晴還與幾位中立的內閣官員展開了私下會談。她耐心地向他們分析當前局勢,強調新法對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性,逐漸贏得了他們的理解與支援。這些官員雖然不願冒險公開站隊,但至少不會再在朝堂上發難。

數月後,監察使節的調查結果呈至朝廷。這些報告詳細記錄了地方豪強通

《鳳棲長安》 第10章 妥協與堅持(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