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頁)
閃啊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淖凹撞獎�匠黨刪�C讕�幸桓鱟畲蟮耐闖�褪茄��慮槎家�蜆�嵴�≡に悖�庵制�ば緣拿裰鰨�雜誚ň�皇呂唇玻�漣�艽螅��頤恰爸謝�窆�比叢詬叱�骷豕�澇に悖�翟謔俏娜宋蠊��
根據我在學理上的瞭解與直接參與裝甲兵的有關事項,我發現裝甲兵本身以及使用裝甲兵的軍團與軍隊有許多錯誤,將校沒有新的完整的地面教育,就無法正確使用裝甲兵。裝甲部隊配屬給陸軍之後,陸軍不懂得使用,這就是我在大陸上所看到的艱苦與痛心的一面。沒想到,到臺灣以後,這個觀念還存在,剛到臺灣時,裝甲兵司令徐庭瑤將軍竟建議,陸軍將所有的戰車與裝甲車沿著臺灣海岸,每五十里放置一輛,把戰車變成了堡壘,成為敵人的標靶。其實他可以把裝甲部隊集中起來放在後方,敵人從任何方向來襲時,裝甲部隊都可以應戰,而且還可以突襲,發揮的效果更大。
民國四十七年,我接任裝甲兵司令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湖口舉行一次大典———“向一九一七年告別”,參加者包括每一輛戰車車長和各級重要指參。典禮由陸軍總司令彭孟緝將軍主持,我還在典禮中做了一次報告。戰車有機動與火力兩大功能,但是,在一九一七年之前,世界各國還維持步兵戰車的觀念,戰車只是步兵單位裡的重武器,隨伴步兵作戰,所有一切都以步兵的速度為準,所謂戰車只不過是加了裝甲的炮兵而已。戰車原本有很好的越野機動功能,卻沒有發揮,反而跟著步兵一起走,以步兵的速度為速度,在當時的步兵反戰車武器之下,已無生存機會。而速度本身是一個物理性的基本因素,能否發揮機動力,則要視其運用方法,因此就變成一個思想的問題,如果硬要戰車放棄速度,放棄機動,那麼要戰車何用?一九一七年之後,英國人領悟了這一點,於是騎兵思想開始抬頭,到了一九一八年,將戰車脫離步兵,發揮其戰場的機動性。另一方面,戰車的火力也只有在機動的運用下才能發揮,所謂機動就是主動爭取一個新的位置,可以在新的位置上制敵,而且敵人一時間還找不到我們,所以能夠產生奇襲的功效。英國人因為發揮了戰車的優點,所以在一九一八年把德國人打敗,贏得勝利,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不過,勝利的同盟國並未檢討勝利的原因,反而是戰敗的德國再三研究戰敗的原因,領悟出裝甲機動的重要性。所以,德國從此成立了第一個戰車連,開始發展裝甲兵,時間為一九二九年,首任連長為古德寧。戰車連以戰車為主,其他裝備與人員都必須配合戰車的速度、機動的效能與越野的要求,就這樣,德國發展了新的思想,不再以步兵為地面作戰之王。因為一九一七年之前,戰車是步兵裡的附屬及支援武器,屬於步兵的一部分。戰車的首要功能在其機動力很強,如果它屬於步兵的武器,在機械方面就算有再高的速度也無法發揮其效能。但是他們一旦放棄了戰車,矛盾思想就變成矛克盾了,因為戰車無法發揮其機動力,速度又不快,再厚的鋼板也會被敵人的武器打穿,因此在戰場上,勝利的保障是在其機動力。
裝甲兵在臺灣(3)
所謂“向一九一七年告別”,也就是以上許多建軍備戰方面的新的觀念與新的做法。當年的陸軍總司令劉安祺將軍特別欣賞這一點,因為我有完整的理論與思想,進而提出實際行動方面的建議,並且獲得劉將軍的大力支援。在建軍方面,不是裝甲兵司令的力量可以達成,而是要使整體的陸軍走上新的道路。
裝甲兵與後勤
為了配合裝甲兵的思想,裝甲兵的後勤觀念要完全改變。過去談後勤,都是從後方向前方追補,但是一旦裝甲兵機動起來,後方無法得知真正的第一線部隊身在何處,所以一定要戰鬥體向後方領取補給品,如此就要將載重車編在裝甲兵,由裝甲兵管制,因為裝甲兵知道補給點在何處,而補給點不知道裝甲兵在何處。這種新的觀念,使得建軍備戰的訓練中呈現新的編組與新的面貌,而人事訓練及人事配置都必須達到精簡的目標。舉例來說,通常隨著車輛的增加,必須增加人力,如果我們能夠增加車輛的載重量,就不用增加人力,自然可以精簡人事;以車輛保修而言,一輛車子必須配有兵工人員、兵工零件,車輛愈多,就愈需要更大的後方空間,才能設定各種後勤設施,所以有關人員的編制,應該重新加以研究。那時候美軍的車輛有很多種,從四噸半的吉普車到半噸、一噸半的車輛,甚至九噸的載重車都有,我們就必須重新計算一下,需要廢除哪一些東西,保留哪一些東西。後來一直到聯勤成立軍車製造廠後,新車的設計工作才由該廠負責。而聯勤也一直以
《蔣緯國口述自傳》 第1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