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八十二章 商業 (第1/2頁)

mmeei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綜合下來,櫟陽鋼鐵的利潤空間也是300%以上,甚至伴隨著山西大揭頂爆破配合蒸汽剷車和藉助山勢的鐵軌小車輸運,物流成本還可以進一步降低,作為壟斷國企,這部分原材料廉價化的利潤只有一部分會滲透到社會中,作為無煙煤改造成蜂窩煤,或是在部分重要節點製備煤氣提供能源等,而焦煤成本的降低對於市場競爭者而言是不存在的。

後世人可能很難相信鋼鐵生產的成本能差出幾倍之多,可是即便不考慮金融定價權等因素,漢冶萍鋼鐵廠的成本在一戰前就是已經進入武漢當地,計算上運輸成本的倫敦鋼價格的兩倍,徹底把中國這個古典時代的鐵鍋等鐵器出口國給傾銷垮了,而漢冶萍鋼鐵廠已經是當時全中國技術最先進的鋼鐵企業了,同期小型冶鐵企業出產的鋼鐵還是論斤稱的,成本更是達到了倫敦鋼的五倍以上。劉盈目前拉起來的全套工廠技術當然還不如漢陽鐵廠,奈何就算明末級別的鋼鐵,對於漢代也早已是傾銷了,劉盈這準工業革命級別的鋼鐵當然不在話下。

沒有幾倍的利潤,硬吃國企的效率損失就很難受了。在蜀中鹽業上,劉盈打算換一種壟斷方式,從大托拉斯變為卡特爾,依靠技術和資源資金入股的方式控制規模化壟斷的鹽井業,差異化稅收也是必須的,雖然劉盈在海鹽業也沒打算賺錢,儘可能確保百姓基本的食鹽需求,然後用其他消費品賺錢更好。鹽糧的價格穩定,賺富人的錢總比事實上的人頭稅好。富人的食鹽消耗量其實是大過窮人的,在窮人掙扎在6克每日的體力勞動生命線上的時候,富人的消耗量已經朝15克,甚至20克的高血壓死亡線看齊了,和後世中國比也相差不遠,加上食物浪費的損耗,差不多能有個四五倍吧,可是資產比可不止四五倍啊。

但是為了給商人們留下擴張的希望,蜀中鹽業還有必要進一步降低稅率,供給關中地區愈發膨脹的人口,同時也對青海湖食鹽構成傾銷,這有助於羌人形成定居工業化,而定居工業化的生活方式,往往就意味著漢化生活方式的擴散。鹽田鹽田,它的生產更接近於田地中勞動的農業,而不是遊牧的牧業。漢朝是沒有建立對青藏地區的直接統治的,大漢的版圖在高山面前退卻了,甚至於到了唐代,吐蕃帝國成為了唐帝國邊境投射範圍內唯一可以相提並論的大敵。甚至於到了清末,英屬印度與西藏,英屬緬甸與雲南的貿易聯絡還要比內地更加緊密,這都是危險的潛在分裂因素,以至於建國之初還留下了不小的瘡疤。

商業羈縻這種事就沒必要和卓王孫談了,僅僅從商業出發,自春秋就有管鮑分金,如今還未刊行的《九章算術》中就有涉及合買的“盈不足”問題,合股經營在漢朝算不上什麼新鮮事物。劉盈只是強行的確立了西行家東行家分股這樣一個工會和董事會的雛形,股東大會還早,現在主要出資人及其代表共同組建下董事會就行了。西行會里當然也有劉盈的人,技術工程師若是能在工會中鍛煉出來以後的前途會更寬廣的,作為從屬倒也沒太大問題,工人們總不至於真敢欺壓到皇帝頭上。

約定股本分為十分,劉盈以技術和部分資金入股佔三成,加上卓氏投獻的兩成半早就是控股權了,工人共分半,剩下四成交由卓氏自去募股,皇帝經商實在太過方便,官面上有皇商身份,當地地頭蛇不敢置喙,私下裡卓氏從中漁利也就罷了,真敢搞明股實債,明債實股之類的操作那就等著冚家鏟吧。

卓氏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入若要控制鹽業生產還相差甚遠,但當蒸汽提壓連續生產將原本兩千斤日產能的鹽井提到六千餘斤的時候,已經沒有人誤以為這是卓氏欲藉助陛下威勢豪奪民利了,在劉盈的指導下,卓氏首先要做的並不是開掘新井,而是將原有涉足井鹽業的數家大豪強並股起來,這些傢伙們不少採用的是劉盈相當厭惡的奴隸制生產,不過多半各自有爵位傍身,暫時不在劉盈的整治範圍。這些人事實上才是漢朝此時所謂的“民”,而劉盈欲要削除的奴隸所有權才是“與民爭利”。

問題不大,登記也就是了,技術進步構成的連續爐壓縮了原本推風箱的工人,改以蒸汽動力,一排排灶臺排開,火焰熊熊燒出大量細膩精白的井鹽,原有的訓馭牛馬的工人也不需要了,可他們既然入了皇帝的眼,那便需要登記在冊。劉盈也很真誠,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是蓄奴不能超過爵位的上限,剩下的,歸我拿錢來買。

也有將自家小廝侍女拿出來置換的,劉盈照單全收。這幾家就要多防備些了,鹽工都是壯勞力,劉盈倒是不是很在乎壓榨鹽工的那些目光短淺的傢伙,寧可不要近侍也要保住的鹽工那就不是奴隸,而是徒附了。所謂

《我成了漢惠帝?》 第八十二章 商業(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