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9章 觀星臺 (第1/2頁)

闌風伏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登封觀星臺作為“天地之中”的重要地標,不僅承載著古代天文學者的智慧與辛勤,更是二十四節氣形成於黃河流域的實證。其存在不僅代表了華夏古代天文學的高峰,也為現代人提供了一個連線過去與現在、探索天地奧秘的橋樑。

與此同時,陽城遺址博物館所展現的“禹都陽城”夏文化,則讓讓人感受到華夏文明的久遠與神秘。禹作為夏朝的開國君主,他的事蹟和貢獻在華夏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陽城遺址作為夏文化的發源地,其蘊含的歷史資訊和文化價值無法估量。

陽城的由來

《史記》十二本紀·夏本紀,中記載了陽城的由來。

夏禹,名文命,乃黃帝玄孫,顓頊之孫。其父鯀,曾祖昌意,皆未登帝位,僅為天子之臣。堯帝時,洪水肆虐,眾臣薦鯀治水,堯以其違天命而拒。然四嶽堅持,堯遂任鯀。九載過去,洪水未平,治水無果。

此時,堯尋繼位者,得舜。舜代行天子事,巡視四方。見鯀治水無狀,流放至羽山,鯀終亡於此。舜後舉鯀子禹,繼父業治水。堯崩,舜問四嶽誰能繼堯業,眾皆推禹。舜命禹平治水土,禹謙讓,舜堅持。禹為人聰敏,吃苦耐勞,遵道德,仁愛可親,言語可信。其聲為律,身為度,百官之典範。

禹受命,與益、后稷共治,令諸侯百官役罪人分治九州。念父鯀無功受罰,禹勞心苦思,居外十三載,家門過而不入。節衣縮食,敬鬼神,居室簡,資財用於治水。禹行乘車,水乘舟,泥乘橇,山行則鐵齒履。左手準繩,右手規矩,載四時方向之器,開九州,疏九河,修九澤,量九山。使益發稻種於溼地,后稷賑饑民。糧不足,則調餘補缺,諸侯皆得食。

禹行考物產,定貢賦,察山川地形,以便諸侯朝貢。山川河流皆治,九州一統,四境可居。九山通道,九河水源通,九澤堤防築,四海諸侯皆來朝。舜賜禹黑色圭玉,以表治水之功,天下安定。舜薦禹為帝位繼承人,十七年後,舜崩。禹服喪三年畢,欲讓位於舜子商均,避至陽城。然諸侯不朝商均而朝禹,禹遂繼天子位,南面受諸侯朝,國號夏後,姓姒氏。

陽城建於約公元前2070年,禹在陽城建立起華夏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

【陽城遺址】:位於登封,是在1978年1月27日被華夏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登封進行考古挖掘時發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體位置在登封市東南12公里告城鎮東。

【王城崗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龍山時代文化城址。王城崗遺址發現的城池遺蹟,主體使用年代與夏朝起始年代大致相符。

觀星臺位於登封市東南15公里告成鎮,緊鄰陽城遺址與王城崗遺址。

觀星臺是一座具有測影觀星和計時等多種功能的天文臺,是華夏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 ,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築物之一,它反映了華夏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1961年3月4日,觀星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星臺包括周公測景臺、觀星臺、周公廟三部分。其中周公測景臺是唐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天文官南宮說奉詔建立的,觀星臺是元代著名天文學家郭守敬於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立的,周公廟則是明代為紀念週公測影定地中的行為而建立的。登封觀星臺的歷史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上面。

從觀星臺景區正門而入,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高約4米,由石質臺座和上面矗立的石柱共同組成的景觀,上數稱為“周公測景臺”。“景”,文言文中通“影”,“測景”,其實就是指測量日影——樹立垂直標杆測量日光照射在地面所投射的影長。

華夏古代測日影所用的儀器叫“圭表”,“表”就是直立於圭上的杆子,“圭”就是地上的土堆,圭表測影,也叫立杆測影,用立杆測影研究曆法,是天文學發展史的一次飛躍。

到了周代,使用圭表就有了規範,杆子(表)規定為八尺長,《周禮》中載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的記載,意思是在天地的中心——登封市告成鎮夏至那天的正午,八尺表的影長,剛好是一尺五寸。

周公測景臺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錐形的石座,名曰“圭”,高約一點九六五米,上部為長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約一點九五六米,合唐開元尺子的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邊沿三十七厘米左右,約合唐開元尺一

《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 第29章 觀星臺(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