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密使往來,秦趙交鋒 (第1/2頁)
木落寒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自秦軍大軍退卻,趙國朝野議論紛紛。百年亂世,河山已分,趙國與秦國之間的深深鴻溝,若要填平,非一朝一夕可得。然,在這紛繁動盪之時,趙國宰輔虞卿卻展現出了常人難以理解的冷靜與深遠。趙國朝堂上風雲變幻,而虞卿,或許已看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當夜,虛暗的咸陽城外,蕭瑟秋風中,有一隊黑衣人悄然出發,隨風掩去行蹤,朝著遠方趙國的都城邯鄲而去。此去所為何事,趙國密使已然知曉,他們攜帶的乃是虞卿指示下的密書,信中寫著:“若秦國退兵,此時正是良機,或可覓得和約之道。”密使一行,行跡謹慎,毫不張揚,直至抵達張述駐地,方才落筆緘口。
張述自魏國流亡至秦,歷經波折,最終以非凡的謀略贏得了白起的倚重,成為秦軍陣中的重要謀士。然而,儘管身居要職,張述始終保持著警覺。他深知,戰爭與權謀之中,誰能更快洞察先機,誰便能夠主宰未來。
此刻,接到趙國密使的拜訪,張述心中泛起了複雜的情緒。趙國與秦國的敵對關係,已歷經多年,深得兩國骨血相殺。若是與趙國接觸,必定引來諸多非議,且白起和秦國朝廷亦不會善罷甘休。然他清楚,秦軍退兵,正是一個重大的訊號,若繼續按兵不動,局勢或將更為複雜。
是夜,張述依約前往一處隱秘之地,趙國密使早已在此等候。月光如水,照得亭臺樓閣隱約可見,池塘中的浮萍微動,猶如晨霧中的影子一般。張述步履輕盈,耳畔的風吹動枯枝,彷彿有一陣隱秘的氣息,撲面而來。
他推開密室的門,裡面已無人言,唯有桌上一盞微弱的紅燭照亮陰影中的面孔。密使戴著一頂黑色帷帽,身形瘦削,眼神中卻透著一股深沉的複雜。張述凝視了片刻,才緩緩開口:“你是趙國所派密使?”
“正是。”密使低聲回應,語氣中隱含著幾分試探,“將軍,虞卿大人有話要轉告。”
張述掃了一眼四周,確定無人之後,才走上前,取過密信。信紙上用密文寫滿了精妙之辭,略顯繁瑣,但張述輕輕翻閱,片刻便可識得其中真意。
信中並未透露太多實際的策略,而是表達了趙國對和平談判的渴望。虞卿之意,顯然是以秦軍退兵為契機,暗示雙方可以達成某種共識,恢復前朝和約,甚至談及邊境交換與和平條約。
張述輕輕嘆息,筆尖劃過信紙,默然思索。虞卿此舉,雖似是出於尋求一線生機的無奈之舉,但其背後所蘊含的算計卻是讓人難以忽視。趙國如今處於兩難境地,四面受敵,若能與秦國達成和解,或許能騰出一部分力量應對北方的燕國和西方的齊國。如此一來,既可保國力,也能暫時脫離即將到來的大敵壓迫。
“為何選擇與我聯絡?”張述抬眼望向趙使,眼中閃爍著思量,“你們顯然知道秦國與趙國的仇怨深重,選擇我,究竟圖謀何事?”
趙使眼眸微動,彷彿有所權衡,才輕聲道:“張將軍,您在秦國軍中身居要職,言辭深遠,且以智謀聞名。虞卿大人認為,若能得到您的協助,達成和議,便能避免未來的惡戰。而且,您的聲望與地位,必能為我們爭取更多的優勢。”
張述心中一動,趙國所言不虛。虞卿此舉,若非出於深思熟慮,怎敢輕易起意向秦國求和?而他,作為秦國軍中的謀士,正好成為連線兩國的紐帶。若他同意,或許能在這場撲朔迷離的博弈中,佔得先機,但其後可能牽涉的利益與糾葛,卻非他所能輕易掌控。
“你可知,”張述語氣凝重,“趙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爭,從未如此緊迫。退兵不過是暫時的策略,若無真切的信任與和議之意,此事未必能成。”
趙使微微低頭,似有些無奈,隨即抬起頭,目光堅定:“我們趙國願意交出一部分疆域,換取和平。而且,若能借此機會與秦國達成某些協議,我們趙國將終止與其他列國的敵對。”
張述心中一震。此言一出,顯然不止是一紙和約那麼簡單。趙國願意割地求和,必定有著更大的隱情。趙國的朝堂風雲,不乏那些圖謀不軌之人,而虞卿能如此決斷,必定是在背後深思熟慮過的。
“那麼,若我同意此事,你們準備如何回應秦國?”張述問道,語氣冷靜卻帶著些許不容忽視的鋒芒。
趙使微微一笑,似已預料到張述的反問:“我們將在必要時,提交一份正式的書信,闡明我們的立場。若秦國答應,我們將為和平而努力。若秦國拒絕,趙國便將繼續抵抗,直到最後一刻。”
張述聞言,心中泛起一陣寒意。趙國此舉,若真如其所言,願意割地求和,必定背後有
《秦風烈:謀士沉浮錄》 第177章 密使往來,秦趙交鋒(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