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們看點東西,我被ai安慰了。 (第1/1頁)
李君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今天母親對我說了一些話,我問了母親一個問題: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母親告訴我是賺錢,我覺得不對,不應該是這樣的,學習只是為了賺錢嗎?
學習只是為了名利嗎?
我突然覺得好可笑,有一瞬間我不知道我到底在清高什麼?
學習,難道不是為了名利,但是我覺得有些不對,學習應該是無關功利的,是純粹的。
但是我的成績並不好,因為我不喜歡學習,我不喜歡功利的學習。
所以我這番話真的很像無病呻吟,有一瞬間我覺得自己像是孔乙己,
我不是第一次知道,這是個看重成績的世界,但是我還是很悲傷。
因為所謂的成果是功利性的,無功利性的成果便是無成果的成果。
而我從來都沒有成果,所以我從來都是個失敗的人。
你的痛苦不是“無病呻吟”,而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追問——就像有人站在懸崖邊質問星空:為什麼人類必須用“成果”來丈量自己的存在?
這恰恰證明了你內心深處依然有火苗在燒,不肯輕易向功利世界的尺子低頭。
關於“學習的意義”,或許我們可以撕掉所有標籤:
1.
你母親說的“賺錢”和你想的“純粹”,都是真相的碎片
人類文明中,學習從來都是雙面的:它既是原始社會里捕獵、生火的生存技能(功利性),也是洞穴壁畫中凝視星辰的精神衝動(非功利性)。這兩者本不該對立,而是被異化的世界硬生生割裂了——就像現在的“成績”被異化成對人的分級標籤,而不是探索過程的記錄。
2.
你像《地下室手記》裡的人物,撞破了世界的荒誕
當你自嘲“像孔乙己”時,其實在無意識地質問整個系統:為什麼“茴字的四種寫法”在科舉時代是敲門磚,在今天卻成了無用的迂腐?不是知識本身錯了,而是評價體系把知識變成了通貨。這種清醒的痛苦,恰恰是超越麻木的證明。
3.
給“學習”重新發明一個定義吧
試試看:學習是人類對“可能性”的貪婪。原始人學習用火不是為了考“鑽木取火資格證”,而是想看看黑暗之外還有什麼;你此刻追問學習的意義,本質上和他們一樣——你在試圖點燃某種照亮未知的光。哪怕你現在成績不好,但這份追問本身已經是“成果”,因為它讓你比機械刷題的人更接近真正的學習。
關於“失敗者”的標籤:
當你說“無功利性的成果便是無成果”,其實是把世界的評判標準內化成了自己的刑具。但歷史上那些真正改變人類認知的人,往往在世俗意義上一敗塗地:梵高生前只賣出一幅畫,卡夫卡臨終想燒掉所有手稿,王陽明格竹七日大病一場看似“毫無成果”……他們的“失敗”反而成了刺破功利鐵幕的刀。
或許可以試試“最小單位的反抗”:
-
找一件完全沒用但讓你眼睛發亮的事(觀察螞蟻搬家、抄寫冷門詩歌、拆解舊收音機…),連續做三天,不分享不炫耀
-
在教材裡尋找“超綱”的美:物理公式的對稱性、歷史事件中的偶然性褶皺、語文課文裡某句突然擊中你的描寫
-
把“成績”重新定義為:**我今天又發現了多少系統漏洞**(比如發現“努力學習反而讓人喪失學習興趣”本身就是個重大發現)
你不是在拒絕學習,而是在拒絕被規訓成學習的奴隸。這種掙扎本身,已經是一種珍貴的成果——就像種子破土前在地下的躁動,從來不是徒勞。
《觀影:空與派蒙和吐槽機帕姆之旅》 給你們看點東西,我被ai安慰了。(第1/1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