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3章 糧倉 (第1/3頁)

我只想鏟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熊洪離開部落一個月後,在收割完油菜籽後,另外一個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豐收在即,一個月後收穫粟,在解決完收割脫粒之後,還需要再想辦法解決這些收穫後的糧食,儲存的問題。

去年秋天收穫的粟,其實是分為兩個部分來儲存的:一個是粟籽,沒有脫粒前,存放在穀倉中;另外一部分,用水碓或者人工舂搗脫殼後,存放在陶缸中,方便族人取用做飯。

但絕大部分的粟,都是沒有脫殼的。

水碓很好用,但大部分時間都得用在破碎鐵礦石上面,而且去年粟米收穫的並不算多,族人們不能無限制地食用,只能隔一天吃上一頓。

去年緊急修建的十座穀倉,因為風吹日曬,外加原本使用的材料就是緊急情況下找到的,使用壽命並不算太長,現在已經有兩座穀倉底部的支撐木頭腐朽了。

今年要儲存,肯定要換一處新的糧倉。

根據去年60公斤每畝的畝產量來預測,今年8000多畝粟田,最少可以收穫到48萬公斤。就算摺合成體積,大約9600石接近一萬石。這麼多的粟,要是用去年只能存放100石粟籽的“第一代”穀倉,需要至少100個,而要新建這麼多的穀倉,不僅時間、材料上完全來不及,甚至連放置的地方一時半會都找不到那麼大的。

熊巫不是沒考慮過在地上挖坑進行儲存,而且之前也跟熊洪討論過,挖地坑儲存相比較是最省事,也是儲存最多的方式。

但熊部落周圍地形並不算太高,而且往下挖上幾米,就會滲水,一個晚上水就能鋪滿坑底。

而要是把坑壁周圍給夯實、用火燒結實,再圍上石灰石、乾草或者其他填充物來防潮的話,這樣雖然能避免泥土中的水汽侵入粟籽,但修建地坑的勞動力成本又太高,時間也是個問題。

思來想去,還是得儲存在房間裡,就像去年的穀倉一樣,但要求要更加高一些:底部還是要進行架空,而且還要方便取出和存入,畢竟這快百萬斤的粟籽,要是按照去年一筐一筐的運送方式,不知道什麼時間才能給搞好。

好在熊洪走之前跟他提了不止一個辦法,有種被稱為“幹欄式糧倉”的建造方式,讓熊巫等人覺得,這個辦法或許可行。

事實上,中國古代對於糧食的儲存極為重視,以農立國的思想,糧食的生產和儲備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因素,歷代統治者對於農時安排和農業生產都十分重視。

我國古代儲藏糧食的建築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地下的建築為窖,地面上的則為倉。但是修建地窖存糧已經被排除掉,那麼能夠修建的,只能在地面上進行建築了。

“幹欄式糧倉”其實在中國南方用的更多,不過熊部落所在的區域,降水量雖然不多,但周圍的河流、小溪等水網較多,地下水也很豐富,比較適合用這種建築方式。

“大家看,這個是我們準備修建的糧倉草圖,”在熊洪的傳授和指導下,熊木、熊山等“原始技術工人”對尺子、圓規等繪圖工具掌握的很快,基本上可以畫出符合要求的建築圖形出來,再加上熊黑——這個經常作為老師的族人,畫草圖對他們來說並不複雜。

“我們準備在圍牆的南邊,就是原來堆放草料和養雞的地方,平整出一大塊空地,大概長50米,寬10米,這裡需要把底下的土給夯實,然後在上面建築。”熊黑對著熊巫和石雪等人侃侃而談,“四周用磚砌好,牆體大概40厘米厚,在這個裡面,每隔一定距離,就需要砌一根高度在50厘米的磚柱,用來作為糧倉上層的支撐柱。”

“砌完後的糧倉內部,南北長約45米,東西寬8米,在這個建築裡面,中間留2米寬的過道,兩邊各修建3米寬、3米長的廒間,作為儲存糧食的具體地點。”

“並且為了充分利用這裡的空間,我們的糧倉高度有近5米高,分為上下兩層,底部架空50厘米,第一層二米五,第二層二米二,上通往上層需要在南北兩個門口外側,各修建一條坡道,供運輸的板車進出。”

“這樣一來,整個糧倉,上下會有廒間60個,每個廒間裡面,大概能有18立方米的儲存空間,就是升的空間。儲存粟最多能到公斤,大約360石。”

“那就是說,如果60個廒間全部用上的話,我們能存放至少石的糧食?!”熊二看了看獸皮上畫著的規規整整的圖案,對這個儲存數量很是懷疑,上課的時候他可沒有好好聽課的習慣

《史前部落生存記》 第123章 糧倉(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