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閃啊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目錄

第一編 “罪與恥”背景下的日本文化

雖然本尼迪克特並沒有用“恥文化”涵蓋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是著重向人們展示“恥文化”這一特定範疇下的日本文化,並確實用“恥文化”3個字生動清晰地勾勒出日本的民族性格。但還是有不少日本學者對她的“恥文化”說不以為然,認為它既有失偏頗,又沒有詮釋清楚日本人複雜的特性,況且本尼迪克特最終也沒有給一個明確的回答,為什麼日本人在醉心於菊花藝術的同時,又崇尚刀劍武士,為什麼“恥文化”下的日本充滿矛盾……

日本人真正的性格遠比本尼迪克特筆下描述的要複雜得多。日本人內心深處潛藏著世人看來對立的兩面,他既可以服從,又可以反叛。當他未達到“圓熟”時,他的性格是服從、剋制、無私、自我犧牲,還有敏感和易怒;當他達到“圓熟”或認為反抗會達到圓滿時,就可以衝破人情的束縛,打破恥辱的壓力,成為神一樣自由的人,偶爾也表現為自由、放縱、叛逆和傲慢。

第一章 不固定的善惡觀

一、恥與罪之間的日本文化/1

以強者為榮、弱者為恥是日本人最顯著的特性之一,“日本是神庇佑的國家”、“日本人是神的子民”……儘管今天的日本人已很少會對諸如此類的傳說深信不疑,但因這些傳說而生的自大心態卻滲透在他們的血脈裡融進了他們的民族性格。

二、恥與義理/3

不少日本人感覺來自於遙遠封建時代的義理就像浮士繪那般珍貴,是值得珍惜的“文物”,它的繁盛時期——江戶時代早已過去,當今的日本是一個繁榮的現代化國家,義理的鋒芒不如往昔。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沒有完全擺脫義理的影響。

三、日本的自律與他律/17

就自律一事來說,日本人絕不比罪文化影響下的歐美人表現得差。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看到本尼迪克特將日本定性為恥文化後,日本的學者會有那樣大的反應,向來以超強自律性為榮的日本人,一下子被劃入了他律性文化的陣營,當然會有所怨言。

四、對“命”的信仰/24

日本人不厭其煩地為每一種超凡力量起名,然後將其作為自己心靈的一部分,像敬仰神靈般敬仰力量。他們對神靈的尊敬不只限於對神靈的供奉,更多地表現在生活態度上,他們願意遵照神靈的意旨生活,讓自己更加強大。

第二章 等級,一種制約模式

一、承恩與中央取向/30

對祖先的崇拜和對天皇的崇拜有著相同之處,人們崇拜祖先,祖先對家族成員有制裁力,是因為家庭是一個非常小的集團,家長制下人們不得不遵從祖先的約束和制裁。事實上並非集團規模小就能形成祖先崇拜,現代社會的家庭組成越來越簡單,越來越小,但是祖先崇拜卻消失了。

二、羞恥,一種社會模式的制約/33

日本近代社會中的近代自我的形成,並不是在家庭中,而恰恰是反抗家庭或走出家庭後才成長起來的。日本的家庭不像歐洲家庭那樣能夠隔絕外部世界的滲透力,而是如同日本的房屋那樣,很難有效地防止風雨的入侵,社會輿論和權力的支配會毫無阻擋地對家庭成員產生影響。

三、對“社會對立”的內心排斥/38

每個人都是看似毫無破綻的藉口,命令的受害者,即使有心為自己討回公道,也不清楚到底應該向誰追究責任。難怪人們管日本的官廳叫“無責任體系”。在這種權力代理制度下,上級可以巧妙地將自己隱藏起來,即便下達了什麼有違民意的命令,中間人的存在,也可以讓他們從沸騰的民怨中逃脫。

四、“能力主義”與“年齡主義”/45

以年齡來標示社會地位高低,並不是一種簡單的行為規範,在日本的一些領域裡是作為一種制度被固定下來的。

第三章 困惑中的道德

一、皇軍、鬼子、野心、侵略/50

曾幾何時,日本大力學習中國文化,從儒家到佛教,從文字到藝術,甚至按照大唐長安的模樣修建起奈良城,卻獨獨剔除掉中國文化的核心——“仁愛”,因為溫情脈脈的“仁”實在和日本個性格格不入。

二、投降的瞬間:美國人懵了/55

雖然日本人看似不可思議的轉變讓美國人摸不著頭腦,事實上日本仍舊按自己的性格處事,目的一樣,只是方式變了。因此,日本人沒有把美國的佔領看作是一種恥辱,反而覺得這是重新探索獲得名譽之路的

《罪與恥-日本的島國屬性》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