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 (第1/4頁)
公主站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國人崇尚超前消費,中產階級生活方式蔚然成風。為維持高消費水平,除瘋狂工作外,美國人開始大筆借貸。
虹←橋書←吧←BOOK。←
第42節:直擊華爾街風暴2(42)
隨著近年來房價飆升,他們把自己的家當成了提款機,透過二次抵押貸款和再融資,實際上已經將房子變成一張可以透支的信用卡。他們拿著信用卡盡情購物、瘋狂消費,卻似乎忘了“欠債還錢”的道理。隨著房產泡沫的破裂,美國房產價值逐漸蒸發,現在有近1/6的美國房主揹負的房貸要高於其房屋的價值,這也增加了拖欠償還按揭貸款的可能性,從而為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
美國長期的低利率政策,既刺激了美國民眾的消費慾望,又導致了儲蓄下降和股價上漲。股市的財富效應反過來再度刺激消費,導致樓市的上漲。而持續走高的房價刺激了貸款公司放貸的慾望和各類投資者欲分享房產增值收益的衝動。於是,一個以股價和房價互相推動的泡沫逐漸蔓延和擴大,這種消費模式又直接導致了更多美國民眾以透支的方式消費。於是,美國民眾從金融機構借錢,金融機構從金融市場借錢,整個美國從全世界借錢。美國逐漸進入一個債務的泡沫之中,而上述任何一個環的脫節,都將導致泡沫破滅並釀成危機。
其實,美國借貸消費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已有近百年曆史。借貸消費也曾經受到清教倫理的譴責,經受過社會文化的挑戰。但20世紀30年代後,這一方式逐漸為社會接受,在人們心中紮根。應該說,這種消費方式一度為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是,隨著美國經濟監管的鬆懈和放貸行為的泛濫,這種消費方式隨即化身為開啟潘多拉魔盒的黑手。
美國人信奉超前消費,居民儲蓄率在“負數”,並以此引為自豪。作為美國夢的一部分,長期以來,美國大量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貸款的再融資來獲得更多貸款,以維持自己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由於市場利率較低,房屋價格不斷上漲,住房抵押貸款者可以以已經升值的住房為抵押,以比原有貸款更為優惠的條件,借入一筆新的貸款。在償還舊貸款之後,多出來的部分便可以提取現金,作為自己的消費開支。
在2001~2005年的5年中,美國自有住房者透過以上這種方式,平均每年提取了近1萬億美元的“收益”,作為其日常消費開支。但與此同時,從2001年年末到2007年年底的6年中,美國個人積累的債務更是達到過去40年的總和。美國的儲蓄率為負數,欠賬的人多如牛毛。美國紐約市議會的一份調查顯示,在紐約,20%的市民根本沒有任何積蓄,另有45%的人其積蓄只夠維持3個月生活的時間。欠債對美國人來講天經地義,借銀行的錢辦事是時尚。可以說,正是這種不計後果的過度消費最終導致次級貸款盛行,引發了這場金融危機。現在,危機中的美國人不得不學習過“苦”日子。
由於保持著“量入為出、勤儉節約”的傳統觀念,多數美國華人在此次危機中並未受到太大沖擊。他們的消費觀念被認為是渡過難關的有效辦法,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美國華人的生活方式映襯出注重自控與調和、清靜與自然的中華傳統文化,也為美國生活方式的變革提供了極好的鏡鑑。
事實上,歷史上的多次經濟危機,都能找到社會儲蓄與社會消費失衡的身影。基於此,這也成為西方經濟學家討論的重要問題。自西方經濟學誕生之日起,人們就開始了對節儉問題的研究,存錢和節制消費一度被認為是對家庭和社會財富的增加。而自20個世紀以來,以凱恩斯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所持有的“儲蓄增加將導致消費減少,並最終減少投資和社會財富”的觀點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的主流,並對美國現代經濟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後在美國金融模式的刺激下,舉債消費不但成為了潮流,而且也成為了日後危機爆發的禍根。
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合理的消費可以帶動經濟的增長,但零儲蓄的舉債消費帶來的只能是虛假的繁榮,而當儲蓄與消費間的關係徹底失衡、負債率開始上升時,帶來的則是風險的積累和噩夢的開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開始寅吃卯糧,透過借貸彌補虧空。透過各種新發明的金融產品,任何人都能為了任何目的借到相當數量的錢。但住房債務也越變越大,從1974年的6800億美元增加到如今的14萬億美元。整個國家捲入一場大騙局。過度舉債的美國正從噩夢中驚醒。”《新聞週刊》國際版主編法裡德·扎卡里亞說。
《直擊華爾街風暴2》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