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頁)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學而第一(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姓陳,名亢,他是孔子的學生,也有說是子貢的學生。子貢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外交家、大商人,非常有錢,是孔子晚年對孔子最好的弟子。子貢姓端木,名賜。子禽問端木賜,他說“夫子至於是邦也”。在春秋時候,凡官在大夫以上的才能夠稱夫子,孔子做過魯國的大夫,所以稱他為夫子,後來這個詞由泛指變為特指,夫子就是特指孔子,孔夫子。“夫子至於是邦也”,就是孔子到一個國家,“是”當代詞,“這個”的“這”,到這個國家。我們老師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聞其政”,他必定會過問、參與這個國家的政治情況。“求之與”,是他自己追求的嗎?“抑與之與”,“抑”字表示“或”的意思,還是別人主動向他請教?第一個“與”是告訴的意思,第二個“與”通“歟”字,表示反問,相當於“嗎”。子貢聽了這個話以後就說了:“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這五點是子貢對孔子品格的最高評價,也是對孔子品德的概括。夫子的美德透過這五點就表現出來了:溫、良、恭、儉、讓,這也是儒家所希望構建的人格品質。
溫者,溫和也,在五種品格當中,溫是第一位的。真正的儒家期望的人格,首先必須是溫和的,溫柔敦厚的,而不是剛暴的、急躁的、浮躁的、暴戾的、兇狠的,所以把“溫”放在品格的第一位。跟真正的儒家賢人在一起的時候,就感到如坐春風,像坐在春風裡邊一樣。
良。王陽明說“良能、良知”,“良”,這裡表示本來的意思,“良心”就是本來就有的心,“良能”就是本來就有的能力、能耐,“良知”就是本來應該有的知識。“良”就是本來應該有的,這裡的“良”是指人本來就有的率真。夫子第一是溫和,第二是率真。古人治家有一副對聯叫“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事無奇但率真”,足見中國人是看重率真的品格的。
“恭”就是謙恭,對人很恭敬,不謙恭就是傲慢。“儉”就是能約束自己,儉樸,真正的君子都是儉樸的,絕不是奢侈浪費的,不是鋪張的。“讓”,就是禮讓、謙讓。夫子的品格歸納起來就是溫、良、恭、儉、讓。對夫子品格的歸納,其實就是提出了一個人格的模範,以什麼為師?就以溫、良、恭、儉、讓為師,能學一部分就很不簡單了。有的人再學都學不像,為什麼呢?他生性剛暴,說他兩句就冒火了。他可以學溫,溫五分鐘,就不溫了。這是要靠慢慢地薰陶學習才能學得到的。“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因為夫子有溫、良、恭、儉、讓的美德,他具備了人格魅力,所以走到哪裡人們都要去親近他。要是一個人很傲慢,很孤傲,誰敢去親近他啊?對脾氣暴躁的,唯恐躲之不及,我惹不起,我躲得起。但是對溫和的人,你不自覺地就想和他親近。率真,就像玻璃人一樣,透明,沒有那麼多城府,沒有那麼多心計,他又溫柔,又沒有心計,人們就很樂意和他交往。他又很謙敬,對人很有禮貌,所以大家肯定都很喜歡他。因為有這五種品格,所以他到了各個諸侯國,諸侯國的國君都想要和他親近,都要向他請教,請他參與自己國家的政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我們老師追求(的途徑),不是與別人求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嗎?這是儒家的人格魅力,他要治天下也好,要做什麼事情也好,都靠自己的人格魅力。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句話表面看是在講孝,但和上面一句話是有內在聯絡的。先看“志”字,上面是個“士”字,“士”由“十”和“一”組成,有三層意思:第一是化十為一的人,“十”代表宇宙之中、大千世界之內的千變萬化,“一”是規律,就是道。從千變萬化的現象當中提煉出規律的人就是士人,就是讀書人。讀書人能從現象中提煉出道,提煉出規律,這就是“士”的第一層意思。第二是守十為一,就是在人生的眾多誘惑面前,能守住自己本心的人。這裡“十”指代各種誘惑,“一”代表人的本心。第三,以一抵十,一個抵十個的人,因為他能從現象中提煉出規律,因為他有道德、有境界、有智慧,所以他一個能頂十個。讀書人、士人,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五千多年文化的傳承,靠的就是士人、讀書人,每當有國難的時候,就有很多讀書人挺身而出。蘇武、文天祥、戚繼光、林則徐,抗日戰爭中的許多英雄,都是一個頂十個的人,他們有氣節、有風骨、
《論語 講義》 第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