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一章 掃清障礙 (第1/2頁)
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明初之時,明太祖朱元璋欽定了一部《皇明祖訓》,其中將周邊的朝鮮、日本、安南、暹羅、緬甸等十五個大大小小的國家,列為大明對外“不徵之國”,告誡後世子孫不得恣意征討。
明太祖給出的理由是,這些周邊異族小國,要麼隔山,要麼隔海,而且普遍地處偏僻,文化各異,得其地不足以耕種供給,得其民不足以驅使利用,若是其不自量力前來騷擾,那麼滅了他們輕而易舉,若是他們不來騷擾,那就讓他們自生自滅吧。
當然了,明太祖朱元璋對這些邊鄙小國不重視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告誡後世子孫,要時刻把注意力集中在長城以北的胡虜身上。
關於這些問題,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之中是這麼說的:“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當然了,後來的明朝皇帝們也並沒有完完全全地遵守這個關於不徵之國的祖訓,比如明成祖朱棣的時候,就派大軍征服了安南,而前去征服安南的大將軍,就是英國公張惟賢的祖上。
可惜的是,明軍撤軍之後,明朝在安南的統治只維持了十幾年,因為用人不當、搜刮過甚,致使安南人反抗不斷,朝廷得不償失,最後不得不又放棄了安南。
明成祖朱棣之後,明朝歷任皇帝幾乎全都自覺或者無奈地遵守了這條祖訓,即便是萬曆年間自己掏錢打了數年的援朝抗倭戰爭,勝利之後,也並沒有趁機佔領朝鮮,哪怕讓朝鮮割地補償都沒有想過。
雖然有兵力乃至是國力上的考慮,但與萬曆以來朝堂之上儒生文臣一再鼓吹的對外交往中的仁義禮信這些東西不無關係。
萬曆之後的文官集團不願對外打仗,一來固然是不願生事,二來也是不願勳貴當權或者武將地位上升,畢竟一打仗,勳貴將門的政治地位就會隨之上升。
此外當然還有很多原因,但不管什麼原因,萬曆之後黨爭激烈,黨爭的背後雖然是利益之爭,但卻表現為義理之爭,都喜歡用大義壓對方,先把對方名聲搞臭。
因此,朝堂之上開始盛行所謂清流,而但凡文官都喜歡自詡清流,喜歡高談闊論仁義之道,當西北饑荒、流民遍地、國內缺糧、無法賑濟的時候,都不去想著對外開拓,征服土地以轉移人口、掠奪周邊以穩定國內,甚至連提都沒人敢提這個茬。
而當時的安南、占城、暹羅、緬甸等東南亞小國,都能生產大量的稻米,只需一支艦隊出海,就能征服一國土地,帶回無數糧食,可惜沒有人去做。
說到底,就是思想上的束縛和禁錮在發揮著作用。
而如今這位崇禎皇帝可不會跟周邊的蠻夷小國講什麼仁義道德,殺其民,奪其地,足夠安置西北數百萬無地流民了。
而要想在不遠的將來這麼做,首先要破除的,就是朝堂之上的思想禁錮,對周邊蠻夷不需要講什麼仁義道德、禮儀之邦那一套,從今往後也沒有什麼“不徵之國”。
是以此時崇禎皇帝說完這番振聾發聵的話語,三位軍機大臣全數離座跪地,閣中中書舍人及拱衛侍從等人,也全都跪地,齊聲高呼:“吾皇聖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時在殿中已經可以獨立當值的新任中書舍人沈廷揚、李信、牛金星三人,心中自然更是激動萬分。
因為皇帝的話,不僅僅是為大明解下了那副束手束腳的枷鎖,而且也為他們這些胸懷壯志、想要有所作為的青年俊才,指出了一條馬上封侯的金光大道!類似班超、陳湯這種立大功於異域,從此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自然是他們素來崇敬和極欲模仿的物件。
所以,這些人如今呼喊起吾皇萬歲來,心中比以往尤為虔誠。
這些人的反應,崇禎皇帝倒是始料未及,當下也是很快請閣中眾人起來。
待眾人起身後,崇禎皇帝說道:“方才孫愛卿所說很有道理。中書舍人可再擬一道旨意,給東江鎮總兵毛文龍,就說朝鮮如今已經投靠建虜,以大明律論,叛主投敵,從今往後,朝鮮以敵國論處,但凡朝鮮土地城池人力倉儲財富等等,可用來破滅建虜者,東江鎮所部若有需要,皆可上岸自取,朝廷不予過問。”
幾個中書舍人,當即奮筆疾書,記下皇帝所說的每一個字。
這時,軍機大臣、工部尚書李邦華說道:“陛下,臣受陛下啟發,有一些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對於李邦華的人品見識,崇禎皇帝是充分信任的,於是說道:“李愛卿
《日月當空照中華txt下載》 第一六一章 掃清障礙(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